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一系列国际问题,诸如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其间,1978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在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贡献卓著的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即将结束时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与会74位诺贝尔奖得主热烈的鼓掌欢呼,他们对此观点表示一致赞成。 原因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格外陌生,战争、瘟疫、灾害、恐怖活动几乎如同飓风般席卷全球。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在危机随处潜伏的社会中坚强地生存下,探索新世纪富国安民之路,是各国政要们思考的根本问题。
而孔子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中庸、积极入世、文化传承等思想,无疑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社会、个体发展可以秉持的理念和途径,因而能够使人类的生命及文明成果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而这一点,正是构成孔子思想能够承接千载,超越时空限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外仁人志士所要从中寻找和汲取的智慧所在。
连外国人都在向我们的老祖宗学习,那么,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又该怎样学习圣贤的智慧呢?君不见,我们的经典中有“天下为公”的理念;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有“高山流水”般的友谊;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学习中华经典,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学会如何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18844/1a34f6516ac8608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18844/88db90843c97556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18844/d94232e4e91a8fd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