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涯手记》有感

作者: 芝麻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09:57 被阅读9次

    畅弟:

    在外面游玩的可好?如果老弟时间充裕的话,最好记录一下你的旅途见闻,在我们相聚的时候,大家来一起欣赏。

    为什么提起这件事呢,是因为我刚刚读完了冯骥才先生的《天涯手记》,觉得你也应该向冯先生学习,写点什么,哪怕是流水账,也算是这次旅程的一个小小成果。

    冯先生在书中说:“你发现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对于作家来说更为要紧,作家最大的幸运就是能从生活中经常获得新鲜又独特的第一手资料。”

    你喜爱的作家毛姆先生,就很善于在旅行中有所发现,所以他很会讲故事。

    冯骥才先生应该说是大名鼎鼎了,我读过他撰写的《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珍珠鸟》等等大作,在我来看,这些文章虽然都出自他的笔下,但风格迥异,意义不同,读后不会有雷同的感觉,他所描写的众多故事和人物,就如五彩缤纷的花园一般,各自摇曳多姿。

    我觉得这正是大作家的水平,其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丰富而多彩,能够支撑住源源不断地创作。

    被冯先生谦称为“读本”的《天涯手记》,记录了他二十年来在国外参会、交流、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文章以散文的形式,用清新而抒情地笔调,将异域的风土人情一一道来。

    书中分为“巴黎手札”、“维也纳生活”、“英伦三岛记”、“俄罗斯的沉思”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着七、八篇游记,这里面虽然没有“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但依然能够让在你阅读之后,会审视周边以及自身的行为。

    为什么如此?因为他拥有“新鲜又独特”的视角。

    他以不同的国家、文化为背景,让我们得知,在这些不同的背景之下,对同样的“爱”,是如何体现的;对同样的“美”,是如何表露的;对同样的“利”,是如何追求的;对同样的“恨”,是如何面对的;对同样的“敬”,是如何展示的;对同样的“活”,是如何诠释的;对同样的“史”,是如何保护的。

    但这一切,不是他特意地摆在你的面前,他只是把各种各样的“洋相”描述出来,在移步换景中促动着你思维的开启。

    他的这些游记就如他形容的巴黎女郎:“就像卢浮宫里的画,每幅画都有自己的色彩和风格,放在一起却优雅又谐调。”

    所以说,这本小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还会有“品读”的滋味。呵呵,这种感觉,不是“豪饮”,而是“小酌”。

    也正因为如此,让我能在一天的忙活之后,依然有兴趣拿起这本书,倚在床头,静静地读开来,慢慢地体会着,随着书中的文章内容,露出浅浅地笑意或者增添淡淡地伤感,但总的来说带给我的,是心灵的放松。

    冯先生是天津人,今年78岁啦,是作家也是画家,他身材高大,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些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推动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虽然此路异常艰难,但却始终如一,痴心不改,令人佩服。

    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是朱军,在冯先生对保护民间遗产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一番叙述之后,朱军被感动了,当场向冯先生表示,要向他的保护文化遗产组织捐出半年的工资,冯先生非常感激,眼含热泪,站起来拥抱了朱军。

    我也很是感动,但是没有捐钱,不是因为怕我捐了钱,冯先生也不能抱我的缘故,而是觉得以自己的实力,还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会更实际一些,比如:注意爱护文物,绝不乱写“到此一游”,人家不让拍摄的地方,我就不拍摄,人家不让攀爬的地方,我就不攀爬等等。

    在“英伦三岛记”中,当他了解到英国人认为“一切都是旧的好”的思维;了解到英国在城市规划上决不允许除旧更新;了解到英国人认为只有古代的、先辈遗留下来的、为数有限的物品,包含着历史内容和民族特色,才是一宗值得自豪的精神财富时,不禁发出了感慨: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民族财富的人,谈起爱国就不免肤浅和盲目。此时,我忽然想起前些年被拆掉的北京风味十足的旧东安市场,想起被当做交通障碍而推倒的天津旧城中心的鼓楼,想起多年来各地被毁掉的数不尽的庙宇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致使许多古城,没有古迹可寻。真是遗憾不已呀!我们被‘无知’害苦了呦!”

    在奥地利的游记中 ,他又说:“奥地利号称欧洲中心。不单自己的历史文化上千年,国民一向珍爱自己先人的创造,又从不搞‘破旧立新’和‘砸烂旧世界’,文物资源自然丰厚。”

    从这些话中,就可充分了解冯先生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态度了。在他的游记中,他即使不明说,我也读得出来,他对以前的状况很惋惜,对将来的状况很期盼,对现在的状况很着急。

    冯先生其实是个有取舍心的人,他老人家并不是一味地抱着“老物件”不撒手的。

    在他的大作《神鞭》中,那个把一条乌黑发亮的粗大辫子,耍的神鬼难测,击败众多国内外武林高手的“傻二”,不也是在“洋枪洋炮”的大趋势之下,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辫子,顺应潮流的把一对“洋枪”,“玩”的是指哪打哪,让人叹服嘛!

    傻二那句话:“祖宗的东西再好,到了该割的时候也得割!”其实这是冯骥才先生对那些还抱残守缺、萧规曹随,沉浸在“文化自傲”和“闭目自得”人的“揪耳”大喊。

    但在现实中,又似乎“矫枉过正”了,很多历史的遗产,民间的传统,因为个别人的文化浅薄或是为了一点业绩,被“胡割乱割”起来,就从此烟消云散了。

    说实话,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小碗、小碟的美观和实用,材质和做工,肯定是比不过现在一个普通家用的碗、碟,但是它就是值钱,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和智慧值钱啊!

    所以说,弟在外边,多看点真正的“老东西”,那些为了挣钱又重新盖起、兴起的东西,还是少看为妙。

                                                                                                   兄海力

                                                                                                 2018年12月2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天涯手记》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qh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