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有幸听了中山小学的两节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例,现在来写一写在这次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吧。
语文学科如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想要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地更好,前提是我们要上有设计的常态课。在一堂好课的基础上加上进行信息技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课堂中的重点任务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来?
很多时候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都会习惯于给,让孩子知道这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而忽视了孩子的亲身获得。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学中的主体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因为传统的一问一答是没有任何学生的学习时长的,我们要学会让学生生成.
比如在《搭石》这一篇课文当中,教师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讲述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主体内容。
如果在学生亲身参与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对这个教学环节进行修改?
文章有四段,让小组里的每人概括一个,这样可以保证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了参与。概括完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改。然后把讨论的结果用便签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就实现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都让他们参与到了课堂活动当中。
其实即便我们不尝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之中,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教师的给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学生的亲身参与。
比如我在上《我是什么》这一课中,我有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板书,那么我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不要我画,而让让学生自己来画,那么这样相信学生对于水的循环过程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最后,在语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当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反馈式评价,不要单纯的将麻吉星的课堂变成一种集中于题目的反馈,我们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生成。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道题目之前先制作一个评价标准,比如说一个标题一分,然后让同学来进行评价,其他组的成员也许会有其他的答案,可以自由畅讲。那么通过这种反馈式的评价,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
建立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上一节的数学展示课中,执教老师所展示的是关于数对的数学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地将书里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学完之后并不能感受到这个知识对我或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这其实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那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呢?其实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第几排第几列,从而让学生感知到数对的简洁,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对说说自己的位置。在尝试说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易错的一些点,比如第几排,我们都知道应该是从前往后数;但是第几列呢?到底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呢?这里有些学生会容易混淆。再如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室当中的一些物品的摆放,让学生尝试用数对的形式进行描述。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非常好的感受到数对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它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
其实语文也是如此,比如在教授《树之歌》这一课中,出现了11种的树木。那是不是每一种的树木,我们都要用这种图片、PPT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呢?其实并不然。
比如说榕树,她在福州就非常的常见,班里的小朋友基本也知道榕树。校园里就有榕树,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你瞧,窗外的那一棵就是榕树。这个也是一种语文走进生活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