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尝试写小说,在勾画人物的时候,特别是在描写对话的时候,感觉很为难。因为在揣摩虚拟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时发现,很多情绪很难用精炼的词句准确的表述出来。
同时,平淡无奇的日常又比喜或悲的矛盾冲突难写很多。把握不好的时候,太平淡了显得无聊,写精彩了又不像真的。
读网络小说的时候感觉作者们应该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所以平淡的情节都一笔带过,普遍套路是一个冲突连着一个冲突来,把情节造的跌宕起伏,让看的人跟着心情激荡就算完成了任务。读老舍先生、鲁迅先生这样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就很不一样,他们可以把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最无趣的对话写进文章里,通篇读下来却一个字也不想落下,细咀嚼一下,还回味无穷。
那些掀不起什么波澜的日常生活里藏着的平凡,才最让人感同身受。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
我写不出那样耐看的情节,是因为没有认真记录过那些平凡的小事,我不认可它们存在的意义,便传达不了它们的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我写文章,无论什么体裁,大部分都是在宣泄情绪,开心的时候想要分享,难过的时候想要寻求一些感同身受的同情,无悲无喜的时候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说到底,我并没有利用文字传播知识,也没能给谁带去美的体验,我只是利用写作在抱怨我的生活,抱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给予我相应的关注。
以为用文字发发脾气就能获得别人的关心与爱,这种傲慢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呢?真奇怪!我甚至一度以为陷入负面情绪中的自己是才华横溢的,因为那时会有很多念头、想法,以及一些自认为惊艳的句子源源不断的冒出来——这种情况与“创造力”一词多么吻合,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美丽的错觉吧。
而在所有的情绪消失以后,我做的所有事情都好似无法被记录。做了一次“断舍离”,看了一本散文集,复习了公务员考试书籍,吃了海鲜大餐……这样一些普通却组成我四分之三生命的事都被我扔去了哪里?
这样反省的结果令我心惊。如果我没办法在心绪平静时写作,那我能写作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如果我学不会记录平凡,那我能获得真实素材的资源就大大减少了。
一个没有写作时间和写作素材的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能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多远?
答案显而易见。
一时心血来潮写下这篇反思,算是记录自己的一次蜕变吧。说实在的,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话老在听,但一般情况下真的用不上这样的道理,所以也没办法铭记于心,非得是自己走到这一步了,恍然间想起来,才明白它的妙处来。
如果说写作真的有所谓“瓶颈期”,可能就是这样思维的转变所带来的短暂停滞吧。如果没有坚持写,没有开始下笔,没有碰到属于自己的问题,看别人的经验贴和交流稿都很难感受其中的困难。
公开写作的过程中有反思和停顿,甚至会有迂回、倒退的现象,现在看来或许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说明你在试错,在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坚定下来,越来越开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