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七律》作者:[美]约翰·M·格里,这本书可谓是教师生涯的指导宝典。不管是教师职责,指导教师赢得成功的工作方法,教育的哲理,都是有着很清晰的阐述。现将摘抄的笔记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教育七律
一名教师所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然的力量达到一种自然的效果。思维活动与物质活动一样,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哪怕并不总是显而易见,或者不那么易于理解。思维法则和物质法则同样是确定存在的。
(1)教师;(2)学生;(3)共同的语言或交流媒介;(4)一个课题或事实;(5)教师的行为;(6)学生的行为;(7)复习行为,即整理、应用、完善、巩固已完成的工作。这七个要素中,每一个的本质特征都有别于其他要素,每一个都是独特的自然个体或事件。每个自然事件都是某些自然法则的产物和明证,这里提到的每一个要素,在功能上也都有各自的重要规律。这些合起来,就构成了“教育七律”。
法则的阐述:
(1)教师必须精通所需教授的课程、事实或技艺。
(2)学生指的是对课程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力的人。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当媒介的语言,必须是共通的。
(4)有待学习的课程,必须能够通过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解释,必须由已知来诠释未知。
(5)教学指的是,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智慧去领悟他们想要领悟的思想或者掌握他们希望掌握的技艺。
(6)学习指的是,把对新的概念和事实的思考变为自己的理解,或者让一门新的技艺或技巧成为习惯。
(7)教学结束后的测试和校验——收尾和巩固环节——必须对教授的事物,交流过的知识、理念或技艺,进行复习、再思考、再熟悉、再现,以及应用。
这些定义和阐述可能看起来非常简单明了,以至于无需辩驳也无需验证;但假如把它们当做教育的律条,就能更清晰地看出它们作为基本法则所具有的效力了。对于教师来讲,可以解读如下:
(1)彻底而不留死角地了解你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完整认知和清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获得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要在学生没有集中精力的时候强行灌输。
(3)使用那些自己与学生理解一致的词汇,也就是令双方都觉得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4)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主题入手,从他们已经有过的经历入手,然后通过独立、简单而自然的步骤,过渡到新的事物当中,用已知诠释未知。
(5)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在你表述之前尽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让他具有发现者、抢先者的态度。
(6)要求学生在脑海中重现他所学的这堂课,仔细思考它的不同阶段和应用范围,直到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7)复习,复习,复习,回顾旧知识,利用新想法加深对它的印象,把它与新增的含义联系起来,寻找新的应用领域,修正错误的见解,完善正确的认知。
第二章 教师之律
在来自于“教师之律”的规则中,以下十条是最重要的:
(1)每次备课都进行重新学习。去年的知识必然或多或少被遗忘,只有新鲜的概念会激发我们最大的努力。
(2)在课程中,寻找用更常见的事实和原理作类比的方法。这些类比中就包含着教会别人时所用的演示方法。
(3)对课程进行学习,直到可以用熟悉的语言来表述。清晰的思路最终的产物是清晰的表述。
(4)在课程的若干步骤中发现它们的自然顺序。每一门科学中都存在着从最简单的概念通向最广泛的观点的自然途径,在每一堂课中也是如此。
(5)发现课程与学习者生活的联系。课程的实用价值就在这些联系当中。
(6)自由使用所有正当的辅助手段,在真正的理解清晰呈现之前永不停歇。
(7)记住,在少数领域登峰造极,强过对诸多事物一知半解。
(8)在教学前拿出一定的时间对每一堂课进行学习。一切都要为按时完成任务服务。要坚持提前学习待教授的课程,并搜集新的兴趣点和例证。
(9)制作学习计划,但在有必要做超出计划的学习时,也要毫不犹豫地去做。最好的记忆技巧就是询问和回答有关课程的这些问题:它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
(10)不要拒绝与你课程主题有关的优秀书籍对你的帮助。去买,去借,如果有必要,去恳求别人。总之无论如何都要获得最出色的思想家们的帮助,那至少足以刺激你自己的思想;但不要死记硬背。如果可能的话,与一个理解力强的朋友详尽地讨论一下课程;思想的碰撞常常会带来灵感。在缺乏这些辅助手段时,写下你的观点;书面表达可能会令你原本晦涩的想法变得清晰。
第三章学生之律
他专心的表情和全神贯注的举止是感兴趣与专注的标志。兴趣和注意力描绘出一名真正的学生在精神状态方面的特点,构成了学习过程中所依赖的必要基础。那么,学生之律,也许可以这样描述: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最好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地迈进。你一直都要努力去做的应该是尽量把课讲得有趣,好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追随课堂内容。让学生学会全神贯注;他们将很快通过主动注意的阶段,达到次被动注意,这才是有效阶段。采取人工刺激只能作为获取注意的最后一种手段。
注意力的两个主要障碍是兴趣低下和分心。
(1)在确保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之前,决不要开始课堂练习。研究一下学生的表情,看看他们是不是人坐在这儿,心却已经飞了。
(2)当学生的注意力中断或丧失时,暂停一下,直至其完全恢复。
(3)永远不要完全耗尽你的学生的注意力。一出现疲劳的迹象,马上停止。
(4)根据学生的年龄调整课堂练习的时长:学生年龄越小,课程越要简短。
(5)必要时在讲课中加些花样,以引起注意,但是要注意避免分心;要让真正的课程内容停留在可控范围之内。
(6)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课题尽可能高的兴趣。兴趣和注意力会相互影响。
(7)把课程的方方面面都展示出来,用上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能力的演示方法。
(8)尽一切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9)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歌曲和话题往往是吸引他们兴趣和注意的关键。发现并利用这些因素。
(10)寻找干扰源,比如教室内外的异常噪音,并将其降到最低。
(11)事先准备能够引起思考的问题。确保这些问题未超出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
(12)利用各种演示方法和一切合理手段,尽可能把课讲得吸引人。但是,这些手段不要太突兀,免得它们自身也成为干扰源。
(13)坚持并展示出你自己对课程最密切的关注和最真心的兴趣。真正的激情是有感染力的。
(14)学会充分利用眼神和手势。
你的学生会对你热切的目光和举起的手作出响应。
第四章 语言之律
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是共通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工具。说话即思考。因为从语言之律上述的定义和内涵中,可以得到一些非常有用的教学规则。
(1)要不断地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了解他们惯用什么词汇,以及那些词汇在他们眼中的含义。
(2)让学生尽可能完整地表述他们对课题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并帮助他们修正认知。
(3)尽量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纠正他们对你的话的任何误读。
(4)使用最简单、最少的词句表达清楚你的意思。多余的词句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并增加产生误解的机率。
(5)使用短句,遣词造句要最简单化。长句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引起孩子们的困惑。
(6)如果学生明显没理解你的意思,就换种说法再表达一次你的想法,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更简单的语言。
(7)利用一些演示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当你面对的是小孩子时,首选自然物体和图片。尽可能根据孩子们的个人阅历选择演示方法。
(8)有必要教一个新词汇时,在教授这个词之前,先让孩子们了解它的含义。借助与孩子的阅历密切相关的演示手段,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9)尽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提高他们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孩子词汇量真正增长时,就意味着他的知识和能力也增长了。
(10)鉴于掌握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沉默中一下子听很长时间的课,无论他们有多么专心。鼓励他们进行自由讨论。
(11)教导年轻人时一定要注意,欲速则不达,在语言学习上也不例外。等学生彻底学会一个词后再教其他词。
(12)经常测试学生对他自己使用的词汇的理解,以确保他没有误解那些词汇的含义,并且尽可能清晰地理解了它们的真正含义。
第五章 课程之律
所有的教学行为必须从话题或课程中的某个点开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恰当的前进方向应该是获取新的知识。反复教授已经获得和学会的内容,就是在压抑学生们获取更深层次知识的欲望,扼杀他们的注意力;那就好像强迫他们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而不引领他们去感受新景色带来的灵感、去征服新的领域。
学习必须按照有梯度的步骤来进行。这些步骤必须把事实或概念一个个关联起来,由简单而具体的事物自然地过渡到普遍而抽象的事物,由前提引出结论,由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得出规律。孩子们所掌握的每一个新的概念,都会变成他知识中的一部分,变成他在这个领域获得经验的工具;也会成为一个全新进程中的起始点。这些知识将使孩子对之前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领悟,也为接下来的发现带来更多的启发。然而,必须把一个步骤完全掌握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否则,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在没有做好恰当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到了未知的领域当中。于是,完整掌握课程的需求出现了;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课程当中,所有内容都应该被完全掌握。这种对课程的完全掌握是真正的教学中所必要的条件。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完全理解都会导致对整个过程的迷茫。一名完全掌握了一节课程的学生,对下一堂课已经明白一半了;因此那些得到完美教学的学生总是渴望着下一个步骤的学习。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对已知事物进行补充是很容易的。”知识并不是一大堆简单而独立的事实,而是由某个领域中经过提炼和组织的经验组成,这些经验是以事实及其规律和事实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事实在这些系统中相互关联,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事实都能引出和解释另一个事实。旧的揭示出新的,新的对旧的进行确认和修正。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作真正的思考,就必须明确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一定存在一个疑惑或不确知的阶段;已知某些事物,要针对这些事物做些什么。例存在一个组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会考虑任意一种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最后,存在一个判断意向,个人要选择或抛弃自己提出的方案。这种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非常频繁,对成人如此,对儿童也一样。学校设置任务时,应该始终遵循这个思考过程;走读学校和主日学校的教师们都应该记住,他们想要在培训中取得成果,就必须呈现出真实的情境,那样才能唤起这种深思的态度;他们应该避免那些可以通过试错法完成的任务,那些盲目地追随他人即可完成的任务,以及那些在相似的情境中做过的任务,这种任务,只要能够意识到新情境跟自己经历过的另一个情境很相似,就能完成了。
教师确实有责任知道孩子们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让自己的授课内容尽量丰富而有意义。
(1)弄清楚学生对你想教给他们的课程有多少了解;这是你最开始的任务。这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他们可能掌握的所有信息,不管他们是怎么获得那些信息的。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感受到那些知识和经验的分量和价值,把它们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手段。
(3)鼓励学生利用清晰的陈述来整理和更新他们的知识。
(4)课程刚开始时要围绕学生身边的事实或观点,以及距离他们熟悉的东西只有一步之遥的事物;因此,地理课自然要从学生的家乡讲起,历史课要从学生的记忆讲起,思想品德课要从学生自己的道德观讲起。
(5)每一堂课都要尽可能与之前的课程以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
(6)讲课要有条理,让课程可以轻松自然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7)课程阶段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相匹配。针对小孩子的课程和练习不宜过多,以免令孩子气馁,而针对年龄大些的学生的课程不宜太简单,以免达不到他们的预期。
(8)在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适合教学目标的演示方法。
(9)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寻找适合课程内容的例证。
(10)让你的学生熟悉每一个新的事实或原理;努力让学生接受和巩固这些事实和原理,以便可以用它们解释未来要讲到的新内容。
(11)敦促学生以各种可行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发现或解释其他知识。向他们展示知识如何真正帮人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
(12)让学生对每一步都熟练通晓,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13)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这样能使问题有更强的真实性,而不是纯属虚构。
(14)记住,你的学生在学习如何思考,而要恰当地思考,就要学会明智和带有反思地面对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校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章 教学之律
教学之律: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老师不要插手。无师可以自通。圣奥古斯丁说:“如果根据能力程度来教育孩子,孩子们会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如果迫使他们接受能力范围之外的教育,他们反而会退步。”老师不可能通过让学生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来使他们更有才智。如苏格拉底所说,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塑造和形成自己的概念。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获取知识和理念,以及开发能力和技艺。学生必须自行理解,否则他的知识就是徒有其名的。
信任自己的能力,是成功运用能力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自发地、主动地、独力地运用这些能力,才能获取这种信心。
我们学会走路,不是通过看别人走路,而是通过自己的蹒跚学步。
夸美纽斯在两百多年前说过:“大多数老师是在栽培植物,而不是播撒种子;他们把学生一下子领进杂乱无章的书海和鱼龙混杂的课题中,而不是着手把它们总结成最简单的原理。”种子的比喻很不错,而且这个比喻比夸美纽斯还要古老。世间最伟大的教师曾说:“种子乃上帝之道。”一名真正的老师耕好土地,播下种子,而促进种子成长和粮食成熟是土壤的工作,要通过它自身的力量来完成。
可以唤醒思维的主要兴趣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也正是知识的文化价值;另一个是对知识的需求,因为知识可以被用作解决问题或获取其他知识的工具。其中前一个包括:对渴望了解真实的自然与身边现象。
对祖国的热爱,对同学的关爱,对高尚和有益生活的渴望,对真理的热爱,这些都应该是可以引起兴趣的动机。警觉并科学的思维是永远不会停止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科学精神就是不知疲倦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课程和作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会对吸引自己感官的事物更感兴趣,尤其是对活动感兴趣;而更成熟的人会被推理和引人反思的问题所吸引。
(2)选择的课程要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需求有关联。
(3)仔细思考要教授的课题和课程,并找到它们和学生生活的连接点。
(4)布置学习任务时,要问一些问题或者做一些能够能够唤起学生探索心理的描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暗示他们,如果彻底掌握了这堂课,就能弄懂一些值得知道的东西,然后就一定能够发现那些有待探寻的真理。
(5)经常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加入探寻事实或原理的行动之中。
(6)压制你的急躁,要有耐心等待学生自己作出解释,不要总把他的话抢先说出来。他会怨恨,会觉得你若给他时间,他能回答出你的问题。
(7)所有的课堂练习都要以不断激发新的兴趣和活力为目的。留意哪些问题适合学生在课下进行探讨。一堂课若不是在新问题中结束,就不算成功。
(8)观察每个学生,确定他们没有走神,以防他们的思想活动偏离正在进行的课程。
(9)把唤醒学生的思维作为你的主要职责,在每个孩子都用问题展现出自己的思想活动前,你不能停歇。
(10)压制你的表现欲,不要大谈特谈关于课程或课题你所知道或思考的一切;如果你要演示或解释一些事情,就要用它们启动一些新的问题。
(11)当你确定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工作时,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在他们迷惑时,要鼓励他提出问题。
(1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太快,要重新叙述一下问题,赋予它们更大的力度和广度,并且要经常在回答时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13)让学生学会问“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也就是每个事物或原理的本质、缘由和实现方法;还有“哪里”“何时”“谁”和“怎样”,也就是事件的地点、时间、参与者和结果。
(14)讲课时不必彻底讲透。要留一些额外的工作给学生来完成,刺激他们思考,激励他们用功。
第七章 学习之律
学生必须自己在脑海中再现那些有待学习的真理。
当学生记住课程内容,能够复述或者逐字背诵的时候,他可能会被认为已经掌握了这堂课。如果这就算真正的学习,并且可以这样延续下去,那么教育也太廉价、太简单了。
(1)帮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工作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
(2)提醒他,课程用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可能有特殊的用意,发现这些用意是很重要的。
(3)让他知道,课程中隐含的内容通常比讲到的更多。
(4)坚持让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对课程含义的理解,直到他把握了课程的整体思想。
(5)在让学生感觉到你期望他为自己的意见给出理由之前,要让他一直问“为什么”。但也要让他清楚地懂得,他学习的材料性质不同,原因自然也就随之而变。
(6)你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大自然的学生和真理的寻求者。教他养成研究的习惯。
(7)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帮他检验他对概念的掌握,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学到的知识。
(8)不断寻求机会,让学生学会把真理当做高尚和持久的事物来给予充分尊重。
(9)教育学生们厌恶虚假和诡辩,并避开它们。
第八章 复习和应用之律
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
这条定律的表述力求包含复习的主要目的:(1)完善知识;(2)巩固知识;(3)使知识随时可用。
复习不仅仅是复制它还意味着更多:它涉及到全新的设想和新的联系,能够提高熟练度和能力。即便是学习最充分的书籍,我们也会时常由于从那些已经反复读过的篇章中发现新鲜的真理和全新的含义而感到诧异。一次真正的复习,总是能够使复习者的学识有一些增长。不过,复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分散在每天或每周当中,因此还有一个新的元素在起作用——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观点也会改变。频繁的重复有利于纠正记忆和建立回忆能力。记忆依赖于观点之间的联系——脑海中的某个观点会使人回想起与之早有关联的其他观点。每一次复习都创建了新的联系,与此同时,使人熟悉和巩固了旧的关联,重复是习惯之母。
复习则要从根本上进行深思熟虑的再研究,以便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最实用的一种复习方式是回忆学过的事实或真理,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师实用规则
下面这些是最为有用的:
(1)始终把复习看做是合乎规程的事。
(2)设定固定的复习时间。在每个课时开始时对之前的课程进行简要复习。(3)在每一堂课结束时,简单回顾一下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内容。几乎每一堂令人受益匪浅的课程都是以
总结结尾的。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在课时结束时,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被要求总结课程。
(4)在上过五到六堂课后,或者在一个主题讲完时,要从头到尾复习一下课程。最好的老师会拿出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复习,他们急事缓做,却肯定能进步。
(5)每当有条件提及之前的课程内容时,你就得到了将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机会,要抓住这些机会。
(6)所有新课程都应该可以复习和应用到之前学过的内容。
(7)课程学完后,要尽快进行首次复习。
(8)为了让复习变得简单而迅速,老师应该在脑海中牢记已经讲过的全部内容,随时备用。因此他能够随时即兴复习该领域内的任何内容。学生看到老师认为应该记住和回忆起学过的内容,就会想做同样的事情,并会热切渴望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9)旧课程的新问题、旧文章的新解读、旧说法的新证明、旧事实的新应用,这些往往会让学生对旧材料产生新兴趣,从而提供一种有益的复习方式。
(10)最后一轮复习绝不应该被忽略,这一轮复习应该像地图一样透彻、全面、易于掌握,把一个学科中的不同主题进行分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学过的内容。
(11)发掘尽可能多的实际应用。每一个深思熟虑的应用都能提供一次有用且有效的复习。
(12)不要忘记动手在复习中的重要性。
(13)不要忘记,利用已经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手操作是很重要的。要经常这样做;学生们很快就会学会带着问题来上课,并准备好回答他人的问题。
第一,真正的教师,他们已经把希望与学生沟通的知识装在脑中;第二,注意力集中、兴趣被唤起的学生,他们渴望学习;第三,两者之间真正的交流媒介,即一种清晰、简单、容易为双方所理解的语言;第四,真正的课程,即有待交流的知识和经验。这四者相当于戏剧中的演员和道具,而这场戏剧的情节包括:第五,真正的教学过程,即教师激发和指导学生自主行为的过程;第六,真正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再现课程的过程——从开始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到最后形成全面、完整的概念;第七,对学过的课题进行真正的复习、测验、校正、完善、关联、确认和应用。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只有有关思维和事实的伟大自然法则在运行,它们影响和控制着复杂的学习过程,而人类智慧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取知识。学习教育之律可能并不能让每个读者都变成完美的教师,但如果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条律条,他们本身就会产生必然的效果,就像元素依据化学定理生成化合物,人体遵循生命法则自然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