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P-9)
【我们与活泼泼的生命打交道,就要摒弃那种强压与灌输,首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们想学,愿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用上一些小招数,故事啊,视频啊,游戏啊等,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相对好实施。要让学生有持续的求知欲,得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感受成长的乐趣。】
12.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P-10)
【常听人说“积懒成笨”,孩子成绩不好,似乎是孩子的“懒”。多去和孩子们聊聊天,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真正愿意懒惰的孩子。他们的表现不好,是学习上真正的遇到了困难,寻找不到解决办法,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无能。用懒做借口,宁愿他人说自己懒,也不愿意让人说自己无能。当我们认为他们是真的“懒”,就会把他们当做工具,给他们灌输,逼着他们学习,效果真的微乎其微。凡事要找着深层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13.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p-11)
【教育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教育需要对话,需要交往,需要陪伴,需要生命在场,需要立刻行动。今日看见欧提到的课堂“三感”:生命感,生发感,生长感,颇有同感。这些天连续听了很多青年教师的课,大家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的意识,都很关注以德育人的落实。但是,能够眼里有学生,躬身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随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的意识并不明显。大家脑子里想着的就是自己的显性的教学目标,却忽略了面前活生生的人。讲解没有问题,面向全体,影响全体才好,如果只是老师讲得漂亮,学生却没有受益,肯定不行;对话很好,只有老师与个别优生的对话,其余学生却无事可做就很麻烦。关注能力很好,但是能力不是靠讲解练习提升的。真正的学习能力,恰恰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思考力和思维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共识,而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14.对一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习惯,思考的乐趣,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激发。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耐心有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P-12)
【蹲下身子,看见学生,以激情点燃热爱,以行动带领行动,让学生领略思考的乐趣。学习有方法,无捷径。既舍得下笨功夫,又能够活学活用。陪着孩子,耐心,耐心,再耐心。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更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教育好的。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慢不得。及时看见,及时支持,及时解决。但是面对孩子的成长,急不得。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
15.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
【老师的眼里既要有树木,还要有森林,既要关注个别,个性,更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带领学生认识树木的过程中,描摹森林的样子激发学生对森林的向往之情。再次,将“树木”结构化。带领学生走出纷乱的树丛,去发现丰富的森林是有无数树木组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