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一般解释为: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
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定义还不足以表现朗读的魅力。
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
朗读,是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训练扎实的人一定有着比其他人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的表达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能让每一位学生放飞思绪、张扬青春、心境快乐。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日常教学中,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很难说是美的语文课。
重要的是:朗读教学一定是文本主义的,一定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诵读品析,这里决然看不到淡化文本,脱离文本的做法。朗读教学也一定是生本主义的,需要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钱活动。
但是总起来说,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及其实践都是滞后的。
这种滞后,是因为教师的能力,是因为许多语文教师自己难以胜任朗读教学。
这种滞后,表现于教学理念就是人们一般地认为,教学中不能没有分析理解、字词落实、质疑探究,品味欣赏等教学环节,但可以没有“朗读”。
这种滞后,表现为大多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不进行朗读教学或很少进行朗读教学,表现为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因为逼近中考而淡化朗读教学,表现为在非文学作品教学中不进行朗读教学,表现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完全听不到读书声。
这种滞后,甚至表现为人们在中学语文课题研究中对朗读教学研究的淡漠与轻视。
很多年前就有人呼吁“还我琅琅读书声”,目前的朗读教学仍在“还”字上徘徊。
其实,“还我琅琅读书声”只是一种层次不高的教学要求。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标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下,在中青年语文教师成为教学主流的环境中,我们更要“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
在教学业务上,对于教师朗读教学技能的训练,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及其角度的取舍。
如下面的一些设计思路:
(1)小步轻迈——层次分明。
所谓“小步轻迈”,是将我们原来对学生比较笼统的“大家有感情地读起来”之类的朗读要求细化为经过切分的有步骤的朗读训练活动。即,经过多个小的步骤的训练,达成一次课堂朗读教学的目标。
(2)角度精确——过程生动
角度精确,指的是从课文教学的角度来组织好对课文的朗读。在创新设计的要求下,这样的朗读可以完全摒弃原来笼统的要求而是变化为每次的朗读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
(3)听读结合——形式活泼
即既有朗读训练的要求,又有听读方面的要求,读中有听,听中有读,读读听听,听听读读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优化教学节奏,丰富学习内容。
(4)创造氛围——激动心灵
这是层次要求更高的朗读训练要求,即有意地诗化朗读时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浓郁的富有情意的或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朗读。
(5)以读带析——效益并重
其教学设计的视点已经不在于单纯的情朗读训练,而是融合了阅读分析能力训练的因素,既进行朗读训练,又进行文章分析训练。这样的设计,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余映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