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异乡久了,思念起家乡,思念的或许不是亲人,而是家乡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甜甜的回忆。
上周,看到一位高中同学在朋友圈晒了一张自己烧的豌豆饭照片,馋得我直流口水。曾自诩“此生唯有好书好景、美人美食不可辜负”,真的不是空穴来风。现在的餐馆里,食物越做越精致,既满足了食客的胃,又满足了食客的眼,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还能彰显自己品位高,有情调。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朋友圈里那些亲自烧的食物。看到新鲜的食材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道道美食,内心的这种欢愉和成就感,是从不烧饭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和理解的。所以,看着那张豌豆饭照片,咽着口水,心理默默念叨着,周末自己也烧一顿!
现在的餐馆里,食物越做越精致,既满足了食客的胃,又满足了食客的眼,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还能彰显自己品位高,有情调!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朋友圈里那些亲自烧的食物。豌豆饭,在我家乡也叫“麦豆饭”。没上大学前,一直以为豌豆饭是家乡的特产,后来才发现,家乡的豌豆饭、乌米饭、豆腐娘、薄饼等等这些一直认为是特产的美食,在其它地方也有。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动,地域文化的趋同,早已没有什么特产可言了。南京是一座美食城,天南地北的美食小吃都有,至于正宗不正宗,本来就是无稽之谈。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美食伺候着一方人的口味,而地域不同,口味相异,外来的美食自然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做调整。那些硬要说,只有发源地的美食才能叫正宗,传到他乡根据他乡人民的口味做了调整的美食就不正宗的人,可能也没想到,即便同一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口味也略有差异。所以,即便是发源地的某一道美食,今天做出来的味道和50年前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会一模一样吧。
对豌豆饭的思念,不仅仅是嘴馋,更多的是对童年的怀念。小时候,物资贫乏,虽然已经脱离了温饱,但一个月也吃不上几回肉。每年暮春时节,豌豆一成熟,母亲就会让我提着菜篮子去摘饱满了的豌豆,回来烧给我们吃。每次去摘前,母亲都嘱咐再三:只摘饱满的,没长成熟的先不要摘。同时,让我把塑料袋用线系好,绑在支撑豌豆的竹竿上,防鸟儿来偷吃豌豆。现在,家乡的麻雀越来越少了,估计母亲也不用费尽心思换着花样绑塑料袋了,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图片来自Google摘回来一篮子的豌豆后,母亲就拿着板凳和一只大碗,和我一起剥豌豆。我指甲短,剥得很慢,但我很享受剥的过程:闻着清香,剥开豌豆皮,用大拇指把里面那饱满的、绿得发亮的豆子小心翼翼地从上到下剥下来,让豆子顺着手指准确地滑入手心......
剥豌豆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豌豆饭最好是用糯米,但糯米吃多了对肠胃不好。我最早发现自己肠胃不好是高中时期,好几次胃痛得要命,但小时候,肠胃却是好得很。即便如此,我还是从小就不喜欢吃糯米,太黏了。我没告诉过母亲,母亲每次看到我能吃两三碗豌豆饭,就误以为我也喜欢糯米饭。其实,她不知道,我喜欢的是饭中的豌豆和肉。
因为物资贫乏,也不是每次豌豆饭里都放新鲜的猪肉。有些时候,放的是油渣,就是榨完猪油后,剩下来的一小块一小块金黄色油渣。油渣自然没有新鲜猪肉好吃,但毕竟还是有肉味,只要是肉味,我都喜欢。
油渣,图片来自Google豌豆饭的制作方法很多,过程很简单。我母亲不是一些人笔下那种“精益求精、能变着花样烧饭”的贤惠之人,相反,在食物上,她要求不高,能吃就行,在烧饭上,能省一道程序就省一道程序。这深深地影响了我,毕业后自己周末烧饭,也是能省一道程序就省一道程序,能吃就行,除非是有朋友来家里吃饭,或是心血来潮,我才会在烧饭上“精耕细作”。当然,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制作豌豆饭的“最简单、最偷懒”的程序是:
1 . 备好食材:大米(最好是糯米,其它米也可以)、瘦肉(其它肉也可以,肉肠也可以)、豌豆。如果想要丰盛些,可以加入其它食材,如香菇、胡萝卜......
猪肉、豌豆、大米,这是“标配”,可加入其它食材!2 . 洗好大米、豌豆,切好肉丝,一起放入电饭锅,加入适量的水、油、盐以及其它调料(根据自己的口味而定)。
上图因为有肥肉,所以未放油,加了一点老干妈3 . 开启电饭锅煮饭功能,高级点的电饭锅有焖饭功能,
4 . 饭烧熟后,先用勺子搅拌均匀。因为豌豆密度小,煮饭过程中浮在上面一层,所以烧熟后要搅拌。
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上述的豌豆饭教程是“最简单、最偷懒”的。这个教程的一大缺点是,豌豆会变黄,颜色不好看,因为豌豆比米饭更容易熟。改进方法很多,比如:
-
米饭烧到6-7分熟后,再放入豌豆,用电饭锅煮熟;
-
米饭烧到8分熟后,用锅炒豌豆至半分熟,然后放入米饭,搅拌均匀,用锅焖熟。
一碗满满的豌豆饭,承载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我对美食背后甜甜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