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被追溯至1931年2月,即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宁都小布开设的第1期无线电训练班。
于是,在四海八荒的阅读中,一直不放过与学校有关的蛛丝马迹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多卷本新中国史书,前前后后写了20年,相当权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在第一卷正史之前,有一个序卷,主要是写中国是怎样的一个文明古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国前的主要活动。
这本序卷中,有两次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教育事业:
第一次是在江西苏区:苏维埃政府还十分重视革命教育的建设,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干部学校和各种类型的干部训练班。
第二次是在陕西延安:先后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延安中央研究院、延安大学、鲁迅师范学校、鲁迅艺术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边区行政学院、边区师范学校、边区农业学校、边区民族学院等学校和各级各类训练班。
这其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只是最后一句话中提及的“训练班”,勉强可以算是线索之一。
开设训练班自然不能算是开展高等教育活动。
那么,如果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大致相当于大学课程内容为标准,西电开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可以追溯至何时?如果以公开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收学生为标准,又可以追溯至何时?
校史书中隐藏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西电历史
在具体讲何时开展高等教育之前,先来说一段鲜为人知的西电历史。
至少在1987年,当时的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今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一个身份,那时候的西电人追溯自己的历史时,他们只把时间计算到了1947年。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1947-1987)》,这本署名“校史编委会编写”,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书,说明了西电人对自身学校历史复杂纠结的认知过程。之前的历史,在书中被称为“前身”,而且只算到了1935年。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1947-1987)》好在这一切都发生在互联网没有广泛普及之前,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查询到当时文献中留下的那些线索,也就知道淡忘了这段历史。
查询中国知网的文献,关于西电举办过的历次校庆,最早的文献记载藏在1998年1月出版的《公关世界》杂志中,在一篇题为《我们高校的体育公关》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1996年10月20日校庆65周年活动中,学校把15000人的会场组织、指挥及大型火炬接力赛的任务交给了体育部。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1996年开始担任学校体育部部长的徐国富教授。
在1996年庆祝65周年校庆,说明学校当时已经把校史追溯到了1931年。于是,关于西电创办的历史,也就在1987年至1996年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一次质的蜕变——从1947年变成了1931年。
更具体地说这个变化的时间,大约发生在1992年前后。
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开办的无线电研究班
时间回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对英美宣战。时为燕京大学的班威廉教授,此时已经在燕大担任物理系主任长达10年之久。
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封锁了燕京大学,班威廉夫妇和林迈可夫妇等,在中共地下党员肖田同志掩护下,逃出燕大到了晋察冀解放区。
此时的晋察冀解放区,聂荣臻为了发挥文化青年的作用,在军区司令部三科设立了一个无线电研究组。
这个研究组后来办成了研究班,成为解放区最早的一个无线电工程教育与研究单位,也是可以追溯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之一。
班威廉一行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后,经聂荣臻耐心的说服工作,他们欣然同意留在这个研究组,担任了主讲老师。
于是,研究组变成了研究班,前后有26人前来学习,因为到校时间不一、知识水平不同,研究班被编为了甲、乙两班。
他们共同学习的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交流及高频)和无线电工程学4门课;选修课包括高等微积分、高等电磁学、光学、天线理论、量子论、相对论,每人选1-2门。
所用的课本中,有斯坦福大学特尔曼教授的专著,也有班威廉自编的教材。
这个研究班1941年成立,1941年3月开学,并由班威廉、林迈可共同授课。1943年,班威廉因为身体原因先去了延安。次年4月,林迈可在讲完无线电工程课以后,也去了延安。
班威廉在他写的《新西行漫记》中,是这样评价他带过的这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可以比较任何第一流的大学的成绩,毫无愧色。”“完全达到最高级大学水平。”
《新西行漫记》可见,如果以教授学生的知识是大学内容为标准,西电开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完全可以追溯至1941年,聂荣臻同志在晋察冀解放区举办的无线电研究班时期。
这里多提一句,上面提到的班威廉教授和特尔曼教授,他们都曾指导过同一个硕士生,那就是后来从大连工学院转到西电的毕德显教授,后文会另述,这里不详细介绍。
一个冬季枯水小河滩上的300余名师生
1987年西电编校史时,只把历史追溯到1947年,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1947年春天,此时的华北大地虽然炮火纷飞,但在这战事频繁的日子里,却有一件涉及军队教育的大事正在稳步推进着。
解放战争开始后,军队机关大量精简,唯独技术型学校不但不减,党中央反而还决定要扩大加强。
时为西电前身的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奉命扩建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当年春节过后的3月,在一个冬季枯水的小河滩上,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的300余名师生,精神抖擞、整齐列队,学校副校长韩克树正式宣布:“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成立!”
当时学校校长由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石家庄警备区司令员曾涌泉兼任,作为第一任专职副校长的韩克树。
韩克树还有一段特殊的教育经历,那就是曾在上面提到的聂荣臻开办的无线电研究班里学习过。班威廉教授给出的成绩单里,他的大学物理和微积分课程,成绩均是A。
新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无线电工程及维护使用人才的,既有大学专科又有中等专科属性的大学专科性质学校。
其学制由半年改为两年到两年半,明显不同于先前部队举办的培训班性质。而且,其工程班学员都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还是从北平等地过来的大学生,其机务班、报务班学员,则是面向解放区公开招收的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
可见,从学校学习内容、学制时长,以及面向社会招生两个标准来看,西电的高等教育始于1947年,显然是比较恰当的。
这样面向全国全社会的招生,在1949年7月军委工校时期,也还进行过一次。
当时,学校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大城市招生,至当年9月底,在华北招收480人,华中1130人,华东631人,东北198人,其他559人,共计2998人。其中,大学大专学生25%,高中生56%,初中生19%。
一年招收学生近3000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实属罕见。1999年,中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这一年西电招收的本科生,也就不到3000人。
西电校史记载:1949年至1952年间,学校逐步向正规大学过渡。期间,共招收学员6800人,调出到外校学员2595人。
迁址西安办学后迎来生源质量最好时期
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雷达技术专家吴顺君教授,曾任学校外语系主任的科技英语专家秦荻辉教授,曾在学校图书馆担任过馆长的马玉祥教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电迁址西安办学后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
1959年,通信兵部向中央军委报告请求扩大学院规模:
是年3月31日,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同志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报告说:“通信兵学院已列为国家和军队重点院校,自今年起扩大招生名额……请求在两三年内投资人民币21000万元……”
在黄克诚总长等的直接关心下,刚刚迁到西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迎来了超常规的发展阶段:
1959年夏,学校招收新生1934人,其中高中生1017人,部队生809人;
1960年夏,学校招收4035人;
1961年夏,学校招收新生2049人,其中高中生1890人,部队生125人,指挥工程系34人。
吴顺君,毕业于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1959年高考报志愿之初,他并没有报西电。在高考发榜前的一个月,他所在中学的校长找他谈话,问他想不想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学习。就这样,他与西电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秦荻辉,同样从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了西电,就读于电信工程系592班1组无线电专业。
马玉祥,1959年6月正在吉林辽源准备参加高考,最初他想要报的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此时,一个名叫徐江贤的上尉来到他所在的中学,他选了7名政治合格的学生到校长办公室,拿着画册向他们介绍了位于西安的这所军校。于是,马玉祥就把自己的第一志愿,从清华改成了西电。
搬迁到西安之后的这几年招收的学生,至今仍被看着是西电建校以来,生源质量最高的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