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考研结束了,回想起七年前,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我从考场里走出来,在QQ空间里发了一条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说说:“我我我我解解解解放放放放了了了了!!!!”。
原本以为,考研过后迎接我的应该是彻夜的狂欢,无休止的放肆,但是身体永远是诚实的,当天晚上,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一种失落,跟考试好坏无关,而是一种突然之间失去了目标,突然之间改变了节奏之后的空虚,过去大半年中脑袋里紧绷的那根弦忽然不见了,“解放”之后迎来的不是解脱与舒适,更多的是无所事事和不知所措。
上周考研结束后,也有一些朋友说难以适应突然之间没有学习的状态,虽然在备考时压力很大,但是那个过程却很充实,目标坚定又明确,而一旦失去目标,立马就陷入了茫然。
与此相同的情况还有一种,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身边,会有一些追求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城市白领,他们每天被繁琐的事务缠身,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特别希望能够在乡村中觅一草房,整天寄情山水,无忧无虑。
而另一方面,我看到那些生活在乡村中的年轻人,却又无时不刻不在抱怨生活的无意义,虽然整天面对好山好水,但是朋友圈的却满是“烦心”的字眼,我们这些漂在大城市里的白领们反而是他们羡慕的对象,在他们看来,在城市里闯荡的人们都有追求、有见识,虽然累一点,但比起无所事事的茫然和空虚,累显得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还记得前两年看过的一则新闻,北京一个公司的高管离职去了大理,在那里开了一间客栈,过上了曾经自己无数次畅想的完美生活,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受不了虚无缥缈的生活,再次回到北京开始创业。
为什么我们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不会如期而至?为什么我们以为很美好的事物等到我们得到之后却会发现落差很大?
说到底,就是米哈里说的,人生就是一场大心流,在这场大心流里,支撑着我们源源不断地体验到充实和幸福的,不是整天无所事事轻松至极,而是不断地设定目标,又不断地完成目标,然后再提高目标……只有在无数次地战胜挑战——获得正向反馈——投入下一个挑战这样的循环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
目标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当然目标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而在于经由这些目标,集中人生的注意力,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从而强化内心秩序和自我结构。
正如刘墉在他的《唯奋斗者得功名》中说道,“大紧张与大兴奋之后的轻松,不见得是全然的快意,那轻松往往只停留短暂的时间,接下来的反而是疲劳显现或茫然失措。……怎么治疗这种沮丧?唯有投入现实,设定新的目标,迎向新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