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天气很好,早上上班时选择步行,如果是按照往常的惯例,我可能会选择听一些在线课程或者听音乐,或者边走边思考问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虽然眼睛看着周围人来人往,所有外界信息都无意识地被过滤掉了,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对我其实都没有意义。
但是那天早上,我突然想何不放松一下,从自己的世界里暂时逃离出来,试着把所有的情绪、想法抛到一边,而只是专心地去感受身边真实的世界?
我深呼吸几口,放空意识,把注意力放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物身上,马上要掉光叶子的银杏树、干冷的空气中夹带的各种气味,烟囱中冒出的腾腾的热气……周围的世界突然变得立体、真实起来了。
当我注意到迎面走来的每个人的表情时,会非常清晰地感知到他们的存在,很多人表情微微绷着,眼神集中,只顾行走,跟我自己绝大多数时候一样,很明显是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时候,我们还需要额外付出注意力来留意周边情况,所以并不能完全专注,更有可能处于精神熵的状态,思绪并没受到自己刻意的控制,难以感受到积极情绪。
也有人表情放松,眼睛不时扫射周边,当我们走的比较近时,常常会四目相对,然后又转移视线。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走在大街上,周边有陌生人对我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根本不会在乎,而当我刻意去观察他们,并且有过刹那的眼神交流后,就会在脑海中回忆一下刚刚对方的表情,感觉他们不只是行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与你生命产生交集的人,就像进行过一次交流……
关注外部世界的过程,让我们从繁杂的思绪中抽离出来,感受到真实的“烟火气”,可以放空我们的思绪、让大脑适度休息,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更加轻松。
当然,这个只关注外部世界的过程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思考中,回归到精神熵的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伊恩·莱斯利写了本《好奇心》,他将好奇心分两类,一种是“消遣性好奇”,一种是“认识性好奇”。消遣性好奇的典型表现是八卦、刷微博和朋友圈,特别想了解一些表面上有趣的信息,认识性好奇则是人们在观察周围世界,或者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追根溯源”的兴趣,对于某些现象特别想追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们的认知进步就是将消遣性好奇转变成认识性好奇的过程中完成的。
但是作者提出,这种“认识性好奇”并不是一种特质,而只是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并不是说某些人天生就习惯于刨根究底,只是偶尔会迸发出强烈的好奇感。
怎样可以强化这种“认识性好奇”出现的频率呢,作者提出的建议之一是“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因为好奇心是可以正向循环的,你越是刻意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你“认识性好奇”的能力就会越强,你认知进步的速度就会更快。
所以,如果感觉生活无聊,换个方法去看世界吧,从自己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只是观察身边世界而不做评价,也许我们会找到这个连接自己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第三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