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人们渐渐发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确实是出力不讨好,在走进新课程的同时,教师的点拨愈来愈显得重要。叶圣陶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苏,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点拨呢?
一、准确理解“点拨”含义。“点拨”就是指点、拨窍的意思,它是在有步骤的教学过程中随时给予指点和启发。点拨是教师在知识之门前,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撷取一串串知识之果。点拨的关键在于点拨规律、点拨方法。点拨不是详细讲解,不是蜻蜓点水,更不是借点拨而放弃认真备课,要知道,点拨须高屋建瓴,点拨靠师生合一,这样,才能点得准、拨得实。
二、点拨之时要恰到好处。所谓“当点则点,当拨则拨”,从本质上说就是要相“机”而教,因“时”而教,不违教“时”,最后努力创造出教与学的和谐自由之境,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社会环境、学习风气、学习动机、教师素质、教材建设及教学目标等多种重要因素外,单从教学“为教”这一点上讲,就必须认清、把握“时”的基本形态,只有这样,点拨功能才有可能得以比较充分的发挥。有的教师可能认为,点拨点拨,不就是这里问一问,那里讲一讲,这里点一点,那里拨一拨么?其实不然,我们主张的是“随机”而教,而不是随意地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显然,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就是一个“时”字。愤悱之境,就是启发的“时机”。点拨及时,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于关键处点拨。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段,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或因积累不够而理解错误,或因认识有限而理解肤浅,此处点拨,方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这种鉴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抛来”、“抛给”、“送来”是本段的关键词,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明白这段话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就这个地方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及时而准确地知道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是有险恶目的的,其奖赏也是有附加条件的,进而明白作者的用意是揭露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反过来,教师如果不分主次的胡乱点拨,不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篡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借助已知的去点拨未知的。“未知的”是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内容,是“难点”,学生孤立地去看它,一时很难入手,教师应在学法上给以指导,让他们借助已知的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所说的“已知的”,包括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文章思路、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甚至包括我们平时积累的经验。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内存的知识,帮助他们找准切入点,达到“一点即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何点拨?“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学生运用想象,基本能够理解,这里只须点一下“千夫指”与“孺子牛”即可。教师的简短点拨,再加上学生认真思考,定会明白:这既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格的体现。
综上所述,教师的点拨要点的是时候,拨的是地方,点拨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点拨的效果也应是不点拨则已,一点拨惊人。只有这样,教师的点拨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根、开花、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