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歡娛眾女狂,十年養就滿庭芳。
那知綠怨啼紅景,便在鶯歌燕舞場。
處處風樓勞翦彩,聲聲羯鼓促傳觴。
可憐買盡西園醉,贏得嘉辰一斷腸。
感春第二首,写的是慈禧太后甲午年六十大寿的铺张景象。
帝制时期,国主的万寿是一件政治事件,欲借此渲染承平气象,稳固统治地位,但偏偏慈禧太后不太走运,这一年迎来了甲午之战。当时前线一边作战,国内一边大张旗鼓准备太后寿礼,一面是丢失城池,另一面,颐和园里到处载歌载舞,后期慈禧为了节省军费,不得不删减了很多受礼项目,也是迫于朝臣不断上奏请谏。
关于这次万寿,据说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讨慈禧欢心,还颇费心思为老佛爷准备了一样别致的礼物。李莲英知道慈禧信佛,故训练了一鸟一鱼,当着老佛爷的面搞了一次动物放生,没想——实际应是李莲英的把戏——鸟儿放生了又飞回笼子里,鱼儿放走了又游回来,李解释说这就是因老佛爷的慈悲心感化所致,这一哄,把连日受战争阴霾所苦的慈禧,弄的龙颜大悦,给李莲英赏了个二品顶戴花翎。
但隔年陈宝琛的春天就不好过了,马关条约缔结的消息传回,举国震动。甲午之战,是自明亡以后,汉人知识分子又一次重大身心打击。日本的入侵不但把延续了数百年中国和朝鲜的藩属的关系打破,巨额赔款和台湾割据更是给清王朝贴上了灭亡符咒,满族政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陈看到的当然不止爱新觉罗氏的一姓之荣辱,还看到了一股千年年未遇的历史巨变的暗涌开始动作。
第二首诗,写法基本上是用对比法刺慈禧的万寿。
首句的阿母指慈禧,慈禧为了庆祝六十大寿,早在当年年初就提前准备。十年养就满庭芳,颇费索解。以十年为限,1880年代,对慈禧比较标志性意义的事情,一个是慈安太后病逝,慈禧开始登上权力顶峰,另一件事则是北洋舰队的筹建。这里依照上下文,应该是指北洋舰队。
因而三、四句,正好用“哪知”顺承,十年之功,换来一片绿源啼红的破败景象,对句又一转,曰即便是这般败象,慈禧还是有心情大操大办。讽刺效果非常强烈。
五六句更进一步描写生日万寿颐和园里张灯结彩,歌舞升平,仿佛取胜的是清军一样(起初为了愚弄百姓,清政府确实是声称取胜)。
最后结语一叹,可怜颐和园一醉,也改变不了既定的战败事实。
感春第二首在四首中相对来说对读者比较友好,没有太多颇费索解的暗语和典故,全诗着重于讽刺慈禧太后为了一己欢愉,不顾国事艰危。全篇也笼罩了一股悲观情绪,结合第一首,陈之所以用春天落红破败入诗,应该是已有清室将亡的预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