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汤化原食”这句无法查证出处的俗语,至今也不知道流传多少年了,想来不会只因为顺口才流传这久的吧?
对于面条的加工,在我们华北平原的人们尤其是家庭妇女来说,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每年的农历四月末五月初,放眼望去成片的金黄,被风一吹便一层一层起伏的麦穗,整个人就沉浸在麦香之中了,也许“麦浪”这个经典的词语就是在我们华北平原看不到边的大麦田里得来的呢?
麦子成熟后经过筛磨等工序变成面粉,送到千家万户。
再由各个家庭决定它的用途,或是蒸馒头、包包子、饹大饼或是擀面条等等。
擀面条在我们北方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了,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会做,做法虽各异,但是工序大致相同。“三里一乡,五里一俗”往往都是某一地域的做法都几近相同,这也许就是地域的因素吧。
自己家里做手擀面,总是在面粉里加上一小勺尖的食盐,加上一两个笨鸡蛋,加入适量的水搅拌,之后把和面盆盖上等待,我们家乡把这种等待的时间做“卧”,卧上一两个小时,再放到面板上去揉,去擀,擀面时用到的薄面就有讲究了,有人喜欢用白面,也有人喜欢用玉米面,因为玉米面做薄面,切面条时不容易粘在一起。
擀好了面条,将大锅里的水烧的滚烫,看着锅中的浪头此起彼伏的的翻起,将面条下进锅里,盖上锅,再烧上两个滚开,就可以将面条捞起了,在我们这里又叫做“捞面”。
经过了沸水煮过的面条变得非常劲道,韧性十足,像是历经了重重考验之后的重生,去掉了生涩的骄躁,静静的躺在碗里,等待着菜卤还有各种配菜的陪衬,而锅里面的汤则变得有些泛白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柔情在于包容,它看上去柔弱,但它的大智慧在于随圆就方,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包容一切,收纳一切。
有专家说,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汤中还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掉,也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喝原汤还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专家还说,面粉中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很丰富,但在煮食的过程中,B族维生素会流失到汤里,因而喝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面食在烹调过程中流失的维生素。
盛在碗里的面汤,是收纳面粉、食盐、鸡蛋以及玉米面流失的精华,变得丰富、复杂,但半透明的光泽又显得无比的单纯,在饱饭之后喝一口下去,整个人的心腹都像是熨贴过似的,无比的服帖,感觉既安稳又踏实。
如果说煮面条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经历,沸水之后涅磐韧性十足的面条,像历经磨难的成功人士。那么煮过面条后的那锅面汤则像是一位睿智的老人,他在坎坷又丰富的经历过后,包容了所有经历的不公和委屈,以达观平静姿态感染着世人。
网友评论
普普通通的面汤,被你拍得很漂亮,
最后一段,也写得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