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人物
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丁昌金】

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丁昌金】

作者: 金有琐思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23:05 被阅读17次
    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丁昌金】

    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                        

                ——听作家张晓风讲座杂感  

      11月18日上午,天气干冷。冬天的建宁小镇,走在大街上,感觉有些瑟瑟发抖。

    但是,走进建宁学校的会议厅就不冷了,因为有热空调在吹。能容纳300人的大厅,过了9:30,几乎坐满了闻讯而来的老师。

    10:10,从后排响起了热烈掌声。闻声望去,一位拄着双拐的老奶奶缓缓走向主席台。个子不高,着花格子外衣,语调轻缓,一脸慈祥——她,就是著名作家张晓风了。

    当看到工作人员用一次性塑料杯准备的热茶,她表现得有些不悦。她说自己不需要。台下的老师,能看到她自带的红色外壳的茶杯。

    她说65岁正式退休之后,就发愿不买新衣了。她介绍身上穿的花格子夹克,全棉质地的,是几十年前买的韩国货。因为破了好多洞,就拿到裁缝店认真缝了,所以看上去全是花花绿绿的格子。这种衣叫花衣,也可以说是“叫花子衣”、百纳衣。虽不新潮,但永远不会跟别人“撞衫。”

    她讲座的主题作了改动,原计划是《写作与一切有关》,现在变成了《中文好,好在哪里》。 幻灯片上,打出了一行字:  

    “中文好,老外不懂。老中呢?也未必懂。”

    循着这个思路,她举出好几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成功商人,后来移民到新加坡。当别人问他会哪些中文,他说会讲三个字:“冰啤酒。”

    有一次,老外曾问一个中方导游,会说什么中文。导游说:“中文就是‘这个这个’,‘那个那个’……”

    ——这些当然是大笑话。在我看来,既是生活实情,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亵渎。

    接下来,她又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找出了好多故事,来佐证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的种种美好来。

    比如说清廷曾作出过这样的规定:“传教士及商人来中国,犹不得践本土,只能在小岛活动。亦不得习中文,恐蛮夷之人一旦开化……”

    这张灯片我看了许久,自以为这段话可作两解:

    其一,暴露出清朝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以为大清国就是宇宙的中心,大清国之外皆蛮荒之地,其子民皆为左衽被发未开化之人(殊不知15世纪后的工业革命,快速推动着欧洲的文明化进程。欧洲早在几百年前,其物质文明的繁荣,已把大清帝国甩出几条大街之远)。

    其二,清廷将本民族文化当做至宝,生怕洋人学了去,洋人学去了会比我们更厉害。这是防范心理使然。

    所以,在那个年代,当华语老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被清廷发现会以判国罪论处。所以,给传教士当华语老师,要么假扮匠人,学做西人之鞋。要么怀揣毒药,一旦被发觉,随时准备自杀。

    庞德,美国最成功的诗人。他帮过许多作家,他是中国文化的“铁粉”。他认为:中文才是最适合写诗的文字。

    中国文字最具美感。 讲到这儿,张晓风老师插叙了两个小故事,以解读中国文字之美:   

    1.“塵”。在内蒙看见鹿群奔跑,灰尘满天。方悟“塵”字由来。

    2.某日清晨,在中原大地上,当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方悟“旦”字之妙。    

    紧接着,她讲起了康明思。一个妒忌中文的人。康明思的每行诗里。那些字母文字中,都有“月亮”的变异字母。康明思去世前,告诉别人:“我去住一个向往的地方。”——即令他神往的中国。    

    紧接着,她讲起南韩总统文在寅同金与正、金永南会谈时,后面的大背景正是一幅中国书法——一个大大的“通”字。以中国文字“通”,来彰显南北和谈“沟通互信,携手统一”之文化主旨。

    紧接着,她还讲起韩国高僧的诗(松皮饭)。那些流淌其间的中文汉字,是那么醒目。

    紧接着,她还讲起日本的石川丈山。石川丈山在京都创立的“诗仙堂”,那里面供奉着36位唐宋诗人的画像。

    紧接着,她还讲起越南胡志明的诗。 ……

    她跟我们讲了这么多,我想:无非是为了阐释中文的独特魅力,阐释中文对东方各国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

    的确,中国汉字之美,美在字形。作为方块汉字,无论是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汉字方阵,演示的活字印刷;还是2017年央视播放《开学第一课》中,以人体动作表现汉字,都能说明方块汉字在字形上,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文字,但是,由哪种文字能像汉字,在书写方面衍生出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呢?

    中国汉字之美,美在在字义。从“六书”造字法去追溯——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字理字根去推敲,就会感觉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中国汉字之美,美在整体。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不像西方的字母文字,音和义完全是剥离的、分家的。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西方人因为遭遇了车祸,便失记了。人们想尽了办法,也没有将他唤醒。一个中国人遭遇了车祸,同样是失忆了,但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以文字为医疗的起点与载体,却使他恢复了记忆。

    ——这当然是一个值得考证的传说。但是,每一个方块汉字将音形义致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完整地,深刻地镶嵌在中国人的神经系统之中,是无法抹除记忆的。

    就像一个人,小时候学过自行车,即使是几十年间断不骑,再骑时仍然能操纵自如。

    中国母语这种血脉相连的理解性记忆方式,比起西方文字的机械性记忆——那种字母读音与完全剥离了的字义二者间的生硬拼接,在识记方面更具优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四大文明古国中,无数种古老文字,随着岁月长河的淘洗、冲刷,已渐渐黯淡。古老文明的河流,其文化的根脉甚至已断裂、失传。而中国的文字呢?无论放在哪个一个时代,都可以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比方说,假设一位考古学家,拿出几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文字来,让现在的伊朗青年去辩认,恐怕没有几个能念得出来。但是,如果让某位汉学家,拿出三千年前的秦简汉帛,让中国青年识读其中的文字,相信只要是具备高中学历的人,都不会有什么语言障碍。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字在传承上有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则见证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汉字之美,不仅美在字形,美在字义,美在音形义结合的整体语感上,更重要的是,美在这种文字符号所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水乳交融的依附上。

    听作家张晓风的讲座,唤醒了我对汉字的认识,对中文的敏感。由此,我还滋生出几个问题:当下,在物资高度丰裕,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在这个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文化主流的时代,我们芸芸众生还爱本国的文字吗?我们的教育,在祖国语言文字的继承方面,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中文的运用,是否做到了最大化?经过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富足、幸福的日子。然而,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一切朝钱看”的社会导向,随着拜金主义的泛滥,中国文化在一步步式微,中国人道德与精神的大厦是否也在坍塌、陷落?

    ……

    诚然,以西方为主导的科技,是照亮黑暗宇宙的文明圣火。高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将人类的物质文明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中国没有亚里士多德,当然就没有严谨的逻辑。于是,中国作为农业为主的陆地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得先天不足。中国的科技,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确实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的文字,由文字而绵延、衍生出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传统,在道德、精神层面(如仁义礼智信,如“贫贱不有移,富贵不有淫,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概,等等)却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藏,是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独有的矿产资源,是打开未来发展之门不可或缺的智慧之匙……

    追而思之,概而言之,一句话:人类要想走得更远,既要以西方为主导的科技,也需要代表着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

    这,又还让想起了另一句话: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语言文字作为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流淌在时代潮流之中,作为中国子民的我们,又该怎样珍爱自己本国的文字,本国的文化……           

    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丁昌金】

    201811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中国汉字开始漫谈【丁昌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pn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