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一线教师是人。研究观课议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首先需要回到人。
不少老师参与的教研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教师心存抱怨,对这些活动也是敷衍了事,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动力,可以说所有的问题的开始都要解决动力问题。观课议课的基础工作是转变参与者的观念和态度,让教师意识到我们不是在花别人的时间,也不是在办他人的事,而是在花自己的时间办自己的事,在用自己的时间谋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变革。这是促进教师积参与和研究,自觉提升观课议课质量的关键。
抓住了幸福就抓住了教师的心,就抓住了观课议课动力的根本。善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对善的追求,是人们对合目的性的追求。……满足教师继续教育求善的需求,就是要不断研究教师的问题,研究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满足教师继续教育对美的追求,就是要在继续教育活动中,使参与教师成为活动主体,就是要重视教师的经验,重视教师的活动,创造条件展示教师的智慧、才能,使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发展自己,而且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从此感受美,体验幸福。
幸福是人审视自身生存状态所产生的愉悦体验。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包括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能力,也包括改善自身生存状态、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能力。幸福生活能力一是认识幸福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幸福,知道幸福是什么,主要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你想要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二是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要阳光心态、积极心理,要“找幸福不要找不痛快”。三是要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不是毛毛细雨,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自身生存状态需要自己改善,幸福幸福需要自己去创造。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幸福能力还需要传递幸福的能力,通过教育、通过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发挥教学想象力目的在于发现更多的教学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但尚未创造出来的。“我们将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一方面教学只能在教学的可能性空间中选择,另一方面教学可能性空间的发现提供了选择与创造教学生活实践的可能性,“拥有多种可能的生活便成为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可能生活的空间里创造性地选择,教师创造了教学故事,重新书写了教学历史,实现了教师创造性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享受教师可能的幸福生活。
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改进教学。也就是说,评课时所表达的意见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说得上“算了数”。显然,“算”与“不算”,“算”多少要取决于三个要素:首先是“说”的要素,也就是说了什么——说的东西有没有用,怎么说——是否采用了别人愿意听的方式。其次是取决于“听”,参与者爱不爱听、想不想听、如何听必然影响“听”的效果。第三是“用”的问题,这要看评课时大家所表达的意见是否能用,参与者是否愿意用。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