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杕杜》:司马牛之忧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认真研究孔子周游列国的轨迹,我们会发现,老人家转悠的,基本上全是先进诸弟子的故地。与其说是老人家在周游列国,不如说是一群弟子请自己的老师到自己的地盘上“旅游”。孔子弟子最大多的两个邦国是鲁、卫,老人家在这两个地方呆得也最久,其次是齐、陈、宋,走到哪里差不多都是有吃“霸王餐”的资格的。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是宋国人,当然也要请老师到宋国走走。孔子一行在宋国时,因为政见与宋国掌权的司马桓魋不同,司马桓魋便派人驱逐孔子一行。这个司马桓魋便是司马牛的哥哥,这件事儿让司马牛很没有面子。
不久之后,司马桓魋在宋国搞叛乱并最终失败,被迫逃亡齐国。司马牛因为自己有这样不仁义的哥哥,心里十分痛苦,终日闷闷不乐,甚至不愿意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呆在同一个国家。很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司马牛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子夏看到了,两个人之间便有了《论语》中著名的那则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在司马牛看来,这个世界上悲催的是“独生子”,比“独生子”更悲催的是明明有兄弟,却以内道不同,而不能相互帮衬。司马牛心中的这个难解心结由来已久,《诗经·唐风·杕杜》所写,与司马牛的处境差不多。
“杕杜”这个词儿,准确地暗示了诗的主旨。“杕”拆开来为“大”“木”,意思是大木孤立。“杕杜”就是孤立而生的大棠梨树。《小雅·常棣》中写“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明显便是将棠棣作为兄弟之树的代名词。《论语》中孔子引用过一首没有编入《诗经》的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这里虽然没有表明棠棣是兄弟之树,至少也说明这是一种有关联的,而非孤独而立的树。两首诗中都出现了“棠棣之华”,更表明这是一株以开花为显著特征的树。开花之树,最忌“孤独”,毕竟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开花植物还是有传粉需求的。
《诗经·唐风·杕杜》中所写杕杜,因为是孤独而生的棠棣,所以只强调了“其叶湑湑”“其叶菁菁”,预示着这个孤独之木难有花果。恐怕,这才是让司马牛真正感到忧惧的原因。
《诗经·唐风·杕杜》一共两个小节,两个小节使用了相同的四句话作为结尾——“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意思是说,出门在外,行路之人怎么就不能彼此温暖与亲近?彼此兄弟不在,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帮衬?
很显然,作为结尾的“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很显然是诗人对无兄弟者的感慨,之所以两个小节使用同样的结尾,就是要用复沓的手法,强调相同的感觉。通过这种复沓,“司马牛之忧”便显得尤为强烈。
“独行踽踽”“独行睘睘”是对独行者的直接描写,这一描写加上起兴的“有杕之杜,其叶湑湑”“有杕之杜,其叶菁菁”,将远行道路上独行者的孤苦无依刻画的淋漓尽致。更妙的是紧随其后的背景交代——“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为内心的孤独配上了人来人往的背景。最深切的孤独,并非独自一人的孤独,而是身处人群之中的孤独。所谓“天下皆醉我独醒”,所谓“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就是这种意味。不是远行的路上没有他人,而是没有真心真意与自己同心的兄弟。
子夏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在是一种华丽丽地安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是在拍司马牛的马屁。殊不知,与所有的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恰是一种更为深切的孤独。同父、同姓兄弟之间,最为难得的恰是无条件的包容与接纳。
高大棠棣孤零零,树叶反而密密生。远行孤苦又伶仃。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可叹来往过路人,为何彼此不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彼此不帮衬?
路旁棠棣孤零零,树叶倒是颇繁盛。孤苦无依我独行。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可叹来往过路人,为何彼此不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彼此不帮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