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

作者: 断舍离_496e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08:26 被阅读0次

从早上的晨曦初落,再到中午的阳光刺眼沉闷,再到现在的雷声作作,天气之多变,正如看此书之心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唯有一字表达此刻的心情,爽,大抵看书就是要这样,一口气看到底,才能有如此的高潮。

好了,现在该讲讲读完整本书的感受了。

历史绝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譬如秦皇汉武之类,更多的应当是制度与地理,因为制度与地理往往能流传,而秦皇汉武却变成了土。但就制度而言,必须要把其与法术两字区分开来。制度指政治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大抵制度是出于公,而法术出于私,不过值得注意的事,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不能说完全出自于公,而没有任何私意。以清朝为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清朝在当时作为一个外生政权,承袭了明朝的大多数制度,而在这些制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无制度可言,更多的是一些法术。何以见得?清代的统治大抵在三方面用力,一面怀柔藩属,压迫中国,一面羁縻中国知识分子,减轻抵抗,一面压迫知识分子,讨好下层民众。于怀柔藩属而言,设立了理藩院,理藩院大臣由满族人或藏族人担任,而不许中国人担任,不能不说出自于私心,是法术而不是制度,于羁縻知识分子而言,一方面用科举给中国知识分子出路拉拢,另一方面却不许生员言事,不许出版,不许结社。即便是出路拉拢,也往往在官员制度上,总是设一满人一汉人,用满人来压制汉人。两百年历史中汉人充当大将军的只有岳钟琪一人,汉人担任巡抚总督的寥寥可数。奏折的创建使得正副长官均可对皇帝言事,往往正部长不知道部长讲了什么,满族官员不知汉族官员讲了什么,就把公开政治变为了秘密政治,天下事愈决于皇帝。加重了独裁。可见是法术而绝非制度。而讨好下层民众,清朝所自诩的仁政,地丁合一,永不加赋,并非清朝之所创,只不过是在继续明朝的一条鞭法,其税赋依据仍然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央政治得腐败则使得永不加赋名不符实。故而可言清朝有的是法术而绝非制度,清朝有的是法术而没有制度,是因为清朝是部落政权,是为了维护满族在中国的特权。因此,我可以这么下结论,制度与法术的区别在于,制度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重在运转而法术是为了维护某一政权背后支持力量的特权,重在特权。

讲完制度的概念,再来讲讲制度本身。制度的来源是现实,理论则是制度的精神引领,同时一项制度的创立必然要与其他制度相互关联,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与唐朝的账籍制度密不可分。制度的执行则是以对政权的信仰和忠诚程度来实施的。另外从来没有亘古不变的制度,一种制度的创立成功的解决了当时条件的一些问题,此后条件改变继续沿寻旧制,往往会坏事。

国家统治机器在制度上的体现有中央制度,地方制度,赋税制度,国防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下面我来一一讲解。

中央制度从表现为汉代的三公九卿,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清的没有三省只有六部,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其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逐渐衰弱,乃至到明朝彻底被废除,我们经常会说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虽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但从制度而言,宰相之名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宰相之名,就不能够去管理六部尚书的章奏。所以,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要求六部尚书把章奏抄一份给他,就被攻击为权臣,因为制度不允许有此等作为,而唐代的宰相却可以行此等事不被攻击为权臣。从制度而言,汉代的三公九卿宰相领袖制不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宰相委员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副署,尚书负责执行政令,分工职责明确,行政效率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共同负责政事,至于宋代用枢密院分割兵权,用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权,用帅漕宪仓来分割宰相对对方的控制,用考科课院来分割用人权,再到明清直接废除,中央制度是越集中于皇帝越专制。

从地方制度而言,汉代是郡县制,唐是州郡县制,宋是府州军监,明清则是省州郡县。地方长官汉中央和地方平级,郡守和中央官同为二千石,升迁较为易,唐宋明清中央高于地方,升迁较难。往往由中央的监察官演变为地方的长官,如刺史演变为州牧,巡抚总督演变为地方的大员,也有军事长官演变为地方的首长,如唐朝的节度使。趋势是地方权力的削弱和中央的加强,可以说汉代的地方制度是强于之后的历代皇朝。因为中央加强则物质资源,人才资源越集中于中央,地方就越难有作为。中央一旦垮,王朝就有顷刻灭亡危险。如靖康之难,开封陷落,北宋只能灭亡,而安史之乱之后西安陷落,皇帝出逃,唐朝却还能撑百年。此间道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早已言明,他在抗清失败,考察地方,总结明亡的教训就有加强地方权力之议,近现代亦有地方自治之说。

国防制度上而言,汉代是寓民于兵,全民皆兵,唐初则是府兵制,寓兵于民再到天宝年间的募兵制,宋代则是禁军厢军制,明是卫所制,清是牛录制,总的而言是国防与生产相结合,大抵是唐明清强于汉,因为中国地大,不需要那们多的兵守而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生产。而宋朝的军队国防制度无疑是最糟糕的,人数众多,仁宗时兵力达到130多谢万,国家财政需拿出一大把支出来养活他们,而实行更戍法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造成了战斗力不强,对西夏与金败北。不过宋朝禁军厢军制也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不能一味偏责。

赋税制度往往伴随着土地制度,从西周的井田制到汉代的土地私有山川鱼泽国有,唐则是前期的租庸调到后期的两税法,宋则是两税法加支移折变,明时一条鞭,清则是地丁合一,总的趋势是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减弱。上半段是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下半段则是单一税收,其分界点是唐朝。

科举虽说隋朝所创,唐朝加强,明清沿袭。但是其根源在于汉代的察举制。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而魏时陈群所创九品中正制则是为选人提供了标准,在当时不得不说是进步的,而两晋的相沿则逐步变成为培养门阀制度的温床,九品中正丧失了其意义,但是其开放政权之精神却被后来所继续。隋唐科举制的创建则打破了门第,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进步,而唐代的进士则注重诗赋,则有风花雪月之虞,到了宋代则变成了经义,然而这些制度却与培养官员的实际政务才能无多大关联。到了明代科举变成了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两者皆可以为官,只不过出现了流品,下层没法当大官。清朝则用科举来培养官僚,考中进士后,给一段时间来培养对政务的熟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st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