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产品界面设计中的“缓冲型提示”。
关于缓冲型提示
缓冲型提示是产品界面中的一种重要提示类型,其主要目的是让用户再一次确认自己的操作。在确定无误后,再执行相应的操作,确保每一次操作都是经过谨慎检查和确认的。
我们在日常使用各种软件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操作,需要我们在执行这些操作前进行细致的检查。
一旦我们启动了程序,或是执行了操作,那么我们就很难反悔了,即使能够反悔,也会让我们付出一些代价,并带来一定的损失;
或者,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具有较大风险的操作,一旦在条件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往往会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这时我们也同样需要谨慎对待。
在这些场景下,如果界面上能够提供一定的“缓冲型提示”,给那些用户自认为是“不假思索”的操作设置障碍,那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种误操作的行为,对我们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最典型的“缓冲型提示”可能就是一个包含有Yes或No按钮的简单对话框,主文案一般是“是否确认该操作?”;
又或者,针对于一些特定场景,可以在主文案上增加一些操作结果的提示。
比如“执行该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或是结果,是否确认?”,或者“该操作执行后将无法撤销,是否继续?”等,提醒用户应对此操作给予充分重视。
两个例子
在日常工作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高频的缓冲型提示就是office软件中的保存提示了。
当我们点击了office软件右上角的“X”按钮时,一般会出现这样一个提示框,提示用户是否将之前更改的内容更新到最终的保存结果中。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对话框,这个对话框设立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提醒用户在关闭文档前将内容保存好。
下面,我再举两个例子。
例子1: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发布
在微信公众号中,目前存在这样一套机制,即个人号每天仅允许群发一条消息,当然,“消息”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一个消息中是可以包含多篇文章的。
如果我们在内容发布之后再发现严重问题的话,我们将不得不采取删除操作,但在同一天内,我们是无法再次发布文章的,这个机制是以发布次数来进行限制的。
当然,目前的公众号平台是允许发布后进行“反悔式”修改的,但也仅限1次,且只能修改20个文字类的错误,无法修改其他元素的错误。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们都尽量不要走到这一步。能够将错误提前消除,不留隐患的,就尽量消除,这才是最佳方式。
目前微信公众号的发布机制有点类似于向导式页面,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提示来完成最后的发布工作。
其实,这样的提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缓冲型提示”。
首先,在点击“群发”按钮之后,将会进入向导的第一页。在这一页中,作者需要提前确认一些基本信息,如今天可群发的剩余次数、是否已开启原创和赞赏等,同时可以按需设置群发的方式。
点击“下一步”按钮之后,将会跳转至一个再次确认页面,点击“确认”后,再进入后续页面。
在后续页面中,需要公众号管理员拿起手机,打开微信进行扫码,经过最终确认之后,才能成功发送。
向导式的提示是一种非常好的缓冲型提示,可以给我们的日常设计带来一定的借鉴。
例子2:向微信群群发内容
在我之前发布的“领导的小纰漏需要介入吗”系列中,我引入了一个因领导在公司群中误发无关内容引发波澜的例子,对于这类潜在的纰漏,其实也可以通过“缓冲型提示”来预防。
当我们在向一个微信群发布消息时,往往需要经过快速的判断,比如目前的消息是否能够在该群中发送,如果能够发送的话,目前的这些内容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等等。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敏感性,这本身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意识。
但如果在非正常情况下,比如在应酬中,或者睡眼惺忪时,我们很有可能会在没有进行任何判断的情况下便匆忙发出。一旦因此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我们就会“悔之晚矣”。
而如果在发出前,能够有一个缓冲型提示的话,那么也许情况就能得到改观。
比如,在点击发送时,可以弹出一个对话框,主文案为“您即将要发送到##群,是否确认?”,当用户点击了“确认”之后,再将信息发送到目标群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发和错发。
对于这样的缓冲型提示,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体验上的悖论,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提醒加大了他们操作次数和复杂度,但与误操作带来的后果相比,这样的体验缺失还是能够承受的。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围绕体验这一话题进行展开。
//
作者:Meta烟中雯城
我们来一起关注底层思维、管理理念和个人成长方面的话题,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看待事物的全新方式。
公号后台回复“01”,赠送首次关注礼,汇总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网站工具链接。
回复“年终总结”,赠送一套华丽丽的年终总结模板。
回复“年度计划”,同样赠送一套华丽丽的年度计划模板。
关于如何做好年终总结和年度计划,以及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关联,可查找我之前的文章,相信一定能够给您带来无限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