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英语启蒙也可以很简单

英语启蒙也可以很简单

作者: 嘉小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4:08 被阅读0次

    其实本来是在看设计配色的书的,其实本来是打算好好学习日语的,其实英语已经丢下n多年了的…

    然后,单位组织的一次英语考试,把我从喜滋滋的幻想中拉回了现实。嗯,大学四级水平的考试,考前突击了一周,也就勉强及格,以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通过了六级的…

    再加上之前试探性地测了下日语词汇,N3水平…很好…以后也别说自己是通过了N1的了…

    语言能力,确实是一个非常能体现自己的用心程度的东西,啥也别说了,重新捡起来吧,恰好也到了给娃丰富教育内容的时候,又恰好最近总被拉去听亲子英语的试听课,正在为是否有必要报班咨询各方意见的时候,也就以此为契机,研究了下孩子的英语启蒙。

    近期集中读了三本相关的书:廖杏彩的《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安妮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以及吴敏兰的《绘本123 每个妈妈都能胜任的英语启蒙》。其实初期还有一本想看的来着,常春藤爸爸的《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但一是这本书还没出电子版,再等等;二是阅读能力有限,很久没有这么主题阅读了,看完前三本后,感觉大脑已阵亡;三是从前三本以及常青藤爸爸的公众号来看,核心理念应该是不变的。

    以下正文:

    一、汉语怎么学,英语就怎么学

    背单词、练句型、学语法,中式学英语三部曲,这么多年,原来我们从方法上就已经走歪了,难怪再怎么练总是差点意思,听不懂、不敢说、死抠语法,也就是所谓的没有语感和英语思维。

    所谓“英语思维”,就是以英语的表达方式思考问题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思考和表达应该是潜意识的,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哦,原来我在用英语。

    举个栗子,当孩子拿着水果刀的时候,你会怎么说?“放下”还是“Put it off”?这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就能够最真实地表现我们的思维方式。

    那么“英语思维”如何练?

    借用《刻意练习》一书的说法就是不断创建和优化相关的心理表征,再利用这种心理表征来应对不同的场景。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情景与英语之间的连接。

    这一点其实是所有孩子的语言启蒙的核心,不论哪种语言,启蒙的过程不就是在孩子的心中不断建立自然界既有物质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他意识到,我发出某一特定音节能够表达我的某一特定需要,而且你能够理解并满足这一特定需要,并不是只有“哭”这一种方式。

    母语启蒙是如此,英语启蒙同样应该是如此。

    二、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关于新生命发展是这么说的:

    对于新生儿而言,出生不仅意味着肉体上承受着分娩的痛苦和挣扎,更意味着来到了一个被创造好的陌生的环境。

    她/他需要成年人保护并帮助他们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适应新环境,这也就是我们所谓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我更愿意把这个过程叫做他/她不断适应这个陌生环境的过程。

    《童年的秘密》一书还提到:人类发展的主导本能是作为一种个人力量蕴藏在新生儿体内的,新生儿的精神生活是独立于、优先于和继发于外部活动的。她/他在运用自己的意志力不断学习、练习,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爱好。

    即新生儿才是自己的主观创造者。

    关于这一点,我相信所有有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会有所体会。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有的孩子学步早、有的孩子学步晚,这个时间与家长的着急程度无关、与家长的教学努力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充分必要关系,关键在于孩子什么时候通过内在观察、练习,学会了、理解了,才能够主观迈出这一步。

    英语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启蒙阶段,大人所能做的,不过是提供所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安全的环境,放手他/她去学习、体会、尝试、领悟。

    三、输入、内化、输出

    听、说、读、写,是语言使用的四大基本功。其中听和读是输入的过程,说和写更多的是输出的过程。

    (一)大量输入构建初步的心理表征

    三本书都有“3岁以后开始引导其进行自主阅读”的说法。具体为什么以3岁为界,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想有一点原因应该是在婴幼儿阶段(0-3岁),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探索世界,探索社会规则,get沟通能力。另一原因会不会与保证汉语的母语地位有关呢?

    那么0-3岁之前呢?大量地听。通过听儿歌和韵律诗,习惯英语发音和韵律节奏;通过亲子共读原版绘本和看原版动画,建立相应的情景对应。具体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要期待孩子能够给你反馈。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懂、听不懂的,输出从来都是在大量输入素材的内化之后。

    二是资源尽量原汁原味。并不是说介意父母的中式英语口音问题,原汁原味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孩子关于韵律节奏、地道用法甚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之类的感受,也就是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

    三是立体式提供资源。调动你能调动的资源,听儿歌、韵律诗,亲子共读,看原版动画,参加英语亲子活动,提供英语学习类玩具,有意识地创造家庭环境,保持孩子的兴趣。

    (二)Phonics原则构建字与音的联系

    Phonics原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自然拼读法。

    具体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简单讲一下,Phonics的原理和汉字拼音一样,其三大要素分别是:Letter、Sound、Blending。它的核心是建立字母(letter)与语音(sound)之间的对应关系。熟练后,孩子能够达到不用借助音标,看词能读,听音会写的程度。

    一是要学会26个字母所代表的发音,Letter Sound,也就是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这与我们熟悉的字母歌里的发音不同,字母歌中的发音叫做Letter Name。

    二是学习 phonics 语音体系,也就是Blending,也就是简单地用Letter Sound直接拼读出单词,比如:h-a-t→hat。

    三是学习Sight Word,就是不能被phonics语音体系囊括进去的220个单词,包括a, the, and, I, me等等,这些单词是需要进行专门记忆的。

    关于自然拼读法,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资源非常多,这里不再赘述,简单讲讲怎么入手和使用。

    一是磨耳朵阶段。国外有很多的儿歌或者动画,就在有意识地教授自然拼读法则。比如动画片Leap Frog,可以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

    二是学习阅读阶段。《刻意练习》一书曾经说过,挑战应该发生在距离舒适区不远的甜蜜点进行。英语阅读也是一样的。现在的阅读资源非常多,而且分级体系已非常完善,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读物,让她/他读起来不至于那么难,也不至于毫无进益。

    (三)输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沟通的艺术》一书曾经提到,优秀的沟通者从来不止于一种表达方式。对我而言,往往绞尽脑汁也还是只想到一种方式。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一个内向且严重不会说话的人,非常知道那种不得不表达,不得不输出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面对众目睽睽的紧张,来自于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纠结,最终还是来自于词穷字短的窘迫。

    那么关于孩子的英语输出,我们又该做什么?这方面这三本书的提及有限,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是通过前期的听、读输入,全面调动兴趣,强化语言储存,成功输出的前提始终是大量的输入积累。

    二是日常生活中创造使用场景,有效利用亲子游戏,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唱儿歌、读韵律诗等活动,鼓励孩子用英文表述自己的想法等等,这需要家长真正用心融入进去。

    三是参加英语亲子活动,在国内没有演讲传统的情况下,参加这种亲子活动就显得弥足珍贵,有意识地将孩子表达的舞台放在家庭之外,一步一步地将她/他推出舒适区。

    四、关于汉语学习的反思

    汉语作为母语,其优势地位始终是需要保证的。保障沟通、阅读、表达,日常启蒙已经足够,但仔细思考一番,英语启蒙的方法中,我们仍然有可取之处。

    一是提升中文语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中国新说唱》(《中国有嘻哈》第二季)的,讲到吴亦凡的将说唱与中国风结合的部分,就说到其实我们古代有很多韵律非常好的作品,诗、词就是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了。

    那么在启蒙阶段,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引入这方面的素材呢,让孩子自然而然爱上诗词,爱上中文韵律。《声律启蒙》、《蓑翁对韵》就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丰富情景对应。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声调变化,更是因为汉语表达的变化万千,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细腻感情。作为父母,我们是静待孩子随着长大和上学逐渐熟悉,还是主动出击,尽可能地丰富孩子的语言库呢?我想我是选择后者的。

    三是方言输入。其实方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方言的学习能够让孩子认识到地域之间的差别,更能体会到语言的起源和演化。

    总之,多元化输入,再加上科学、系统的阅读引导,积极创造语言环境,我想对孩子而言,语言学习应该会成为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情,接下来,就交给他们自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语启蒙也可以很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z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