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周末荐书:《七十年代》,除了动乱,那个年代也有美好的回忆被我们遗

周末荐书:《七十年代》,除了动乱,那个年代也有美好的回忆被我们遗

作者: 思想聚焦的原创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6:41 被阅读52次

    我知道这个时候要不写点关于热点人物的爱情和事情,掉粉会更厉害,但是我这一次想冒险,写一本书的书评,除了明星的爱情,这本书的作者们和文章的爱情故事,也有一股清新额感觉,各位看官,周末已结束,请开启阅读之旅吧。

    1

    大V公众号遗拾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张国荣: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会这样?》,文章中除了介绍众知对于张国荣的事情,其中也大篇幅介绍了张国荣的挚爱唐唐(唐鹤德)的爱情。

    张国荣为了保护好唐鹤德,甚至做出退出娱乐圈,隐居加拿大的决定。而且在张国荣去世的这十几年,他几乎就没有露过面,也没有找过其他男人。

    他一直住在他和哥哥曾经住过的地方,守着一幢空屋,和一个男人的骨灰。每天凌晨和晚上,他会出门——遛狗。

    这只狗叫Bingo,是他和哥哥一起领养的。现在哥哥走了,只剩下Bingo和他相依为伴。他偶尔也会外出,代替哥哥出席朋友的葬礼,代替哥哥出席亲朋的生日宴会。

    每年4月1日,唐唐会在网上发一张图片祭奠哥哥。今年发的照片是一轮明月,图片下配了五个字:知心惟有月。

    唐唐如今和张国荣的骨灰盒住在一起,每天深居简出,牵着曾经张国荣养的狗傍晚散步。

    唐唐至今单身,未再找另一半,因为哥哥张国荣对于唐唐的爱,是外人难以理解的;被媒体偷拍到后,哥哥就是在向媒体宣告:“没错,这个男人就是我的挚爱,你们要拍就拍好了。”

    于是狗仔就拍下了上面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为“世纪牵手”。

    这张照片同性恋是发生在九十年代,那时的我看到这样的事情总以为这样的事情才从九十年代才发生的。

    当我看到《七十年代》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在陌生而不是很遥远的七十年代,有一个不是很出名的七十年代作家翟永明写的一篇文章《青春无奈》中;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她写到这段话:“回家后,我们在阎莉的“闺房”中厮磨相守,说“闺房”,实际上就是一个楼梯间。只有五平方米左右,刚够放一张小床和一个床头柜。

    在那时,有一个单独房间,太奢侈了。我们俩总是躺在她的小床上,没完没了的聊天。连白天睡午觉,我们都挤在阎莉的床上。

    一天中午,我母亲四处找我,结果在阎莉的床上找到我,连拉带拽,在母亲的骂声中我被拖回了家。

    我妈妈解放前是著名的西医医生,也许从西医和西方伦理角度出发,她对我和阎莉这种假双胞胎心理,有一种警惕。认为我们就是同性恋。”

    “没有七十年代的荒诞,那来八十年代的开放”。当我读到书中这句话时,我就意识到,这本《七十年代》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少有的单纯、快乐和人本性,已经离我们远去。

    2

    初识这本书时,是被封面的主编北岛和作者中的陈丹青、阿城、王安忆、阎连科和韩少功的名字所吸引。

    这是一本记录了三十篇记忆文字的集子,内容很集中,都是对七十年代的追忆和回顾。恰逢大张旗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值得一读。

    虽然四十年不长也不短,但对于我的感觉已经是上个世纪非常遥远的年代了。我是出生八十年代,可能比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的人要老很多。

    自然也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七十年代,所以读完厚厚的五百页的书,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依然还是读完了这本书,这一段生活、历史真实的人性不应该被埋没,在每个作者的文章中,我读出了文字里复活的形象,栩栩如生,鲜花如昨。

    3

    书中叫蔡翔的作者写的文章《七十年代:末代回忆》里,写出来那个年代对于流行和追星的最真实的看法。

    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是初中生必读的名著导读,但是作者认为许多人看《骆驼祥子》,记住的往往是虎妞,忘记的是祥子。

    而且,在潜意识里,他们还得陪极左政治一起认错,认错的对象据说叫“普世价值”。

    “我曾经和人说,一个邓丽君,就终结了“东方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话有点糙,意思放在哪儿。

    也有人批评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充满“杀伐之音”,这话对,也不全对,那个国家的文化没有“杀伐之音”?好莱坞的“杀伐之音”不见得就比我们弱。”

    还有就是李谷一的“气声”唱法因《乡恋》的被禁或解禁,又一次的再现了这一“快感”的生产过程。

    崔永元曾在美国华盛顿一个大学做演讲《什么是教育》时,说出来七十年代大陆和台湾因为教育发生的趣事。

    在炮轰金门之后,两岸同胞开始了有趣的“文化交流”,金门的给大陆播放邓丽君的歌曲洗脑,大陆的给金门播放李谷一的歌曲作为回应。

    他最后得出了我们教育的弊端:小学生教育的是讲文明,懂礼貌,大学生则教育的是如何懂得生活。

    结果呢,如今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不能守住,所谓的讲文明、懂礼貌都在大学生成为最基本的做人标准。这是教育的悲哀和反思的地方。

    4

    重创华谊兄弟股票,让冯小刚灰溜溜跑到国外,范冰冰被罚八个忆。这是称为当代鲁迅的斗士崔永元的功劳。

    因为之前我只知道陈丹青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已经对现实产生失望,不再发声。

    但是他的文章回忆七十年代,也是有一番滋味。

    这篇文章叫《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师从美术学和文学大师木心的陈丹青,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处在十年前的2008年写这篇文章。

    他写道:“人忆述三四十年前的往事,其实难,记忆是内心的“视像”,封存无为;

    回想,则近乎于“思考”,不安分,试图有为了,一旦转成文字,被人读,就有要人相信的意思了。”

    七十年代对于陈丹青来讲,确实是自己青春最难以忘记的年代,自己也愿意过那段日子的生活,但是不是很讨厌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陈丹青说道:“在私人记忆中,我从未停止怀念七十年代,除了以上浑浊纷乱的描述,假如我有过刻骨铭心的优美体验, 全是那十年。”

    因为七十年代和这个特殊的知识分子形成有特别的关系---包括陈丹青在内的所有七十年代作家。

    他们是在七十年代长大的,虽然在年龄上多少有些差异,但是两个狂飙之间这个短暂的十年。

    正是这些人度过自己少年或者青年时代的十年。

    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触,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成长环境是在太特殊了,他们的成长经验也太特殊了。

    所以他感慨道:“吃苦受罪的最佳时段是在青少年时代,倘若争气,赔得起,看得开。

    回顾七十年代的艰难是在个人遭遇和政治事件、青春细节与国家悲剧,两项重叠,难分难解---这篇长稿的命题不是私人履历,而是“七十年代”。”

    5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如果回忆看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时,我肯定已经想不起来了.

    但是要是问我那本书真正做到看书模式时,我会自然的想起阿城的《棋王》。

    因为我没有想到有人会这样写在火车站的离别,有人会写这样另类的知识青年。

    也有我把这本书打印成纸张去读。因为阿城的小说真的很好看。

    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劳动改造,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号召,能被选上则是无限的荣耀。

    当知识分子在火车上和家人留着眼泪依依惜别之时,只有阿城笔下的棋王王一生则坚韧而沉着,他不是和亲人告别,而是等待和他下棋的人。

    这个人物的描写我印象深刻。

    在这本书中,阿城写的《听敌台》,开篇就对于七十年代做了定义:可以说,八十年代结束于1989年,八十年代早结束了一年。

    1976年结束了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早结束了四年。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对我来讲,度日如年。

    七十年代听境外广播,当时叫敌台,我不知道在全国知情当中普遍不普遍。

    云南知青中相当普遍,云南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不听楚。

    报纸也要多少天后才运到山里,收藏在党支部书记家,卷烟抽的时候都是向支书手上撕条报纸。

    所以中央的电台和报纸,对听敌台的人来说,只能算参考消息。听敌台,并非只是关心政治消息,而主要是娱乐。

    有时候,革命就是一场娱乐。阿城感慨道这七十年代:明月当空,星辰灿烂,唯愿人长久,到老不白头。当此时,心下澄明。

    6

    这本《七十年代》说实话,我在公众号做推荐,也是内心蛮焦灼的.

    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谁会关注自己的父辈,甚至有些作家都和粉丝的爷爷奶奶同一个年纪。

    编者也放弃了,因为他们曾经设想通过扩大作者的范围,来吸引跟多年轻的读者,也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很快发现能力有限,就放弃了。

    这本书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好看的文章。

    比如北岛《断章》、王安忆《魏庄》、阎连科《我的那年代》和韩少功《漫长的假期》等等,都是让我读完欲罢不能。

    如今我们年轻一代很崇拜外国的东西和剧情,当然也包括没有文学价值的小说。但回到当年的七十年代,中国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欧美,七十年代在表面上和中国情况有些相似,似乎都是一个过渡时期:

    “五月风暴”和反战运动都刚成为过去,“里根---撒切尔主义”为标记的朝代还没有来临,还有,于六十年代一直站在造反前沿的“婴儿潮”一代,似乎也筋疲力尽。

    《七十年代》的作者和文章中的人和事都是我们未曾经历过,但是离我们身边不远。

    甚至也是我们父母辈或者爷爷奶奶辈发生的事情,亲人们没有形成文字性东西,但都发生在这本书里。

    编者李陀写道: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不但长大成人。

    而且成为二十世纪乃至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的。其走向和命运一直为人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或许他们的爱情,不会像唐嫣罗晋的婚讯引起微博上大的轰动,甚至现在的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也要写出来,因为他们那个年代除了动乱、悲痛和迷茫,也有最美好的爱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就是我们长辈的爱情,致敬《七十年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末荐书:《七十年代》,除了动乱,那个年代也有美好的回忆被我们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fm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