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与义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6-26 09:02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7·23-1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白话】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崇尚的是义。君子只有勇却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却没有义就会做盗贼。”

【思考之一】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为什么提问“君子尚勇乎?”是否想得到孔子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朱熹《论语集注》胡氏曰:“疑此子路初见孔子时问答也。”谭梁生曰:“此与“六言六弊”章,并子路初见夫子时语,此章又先之。《家语》文甚明。”这个问题大概是子路初入孔门时的问话。《史记》《孔子家语》都记载,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初见孔子时,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胸前还戴着公猪的獠牙,显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他似乎瞧不起孔子,屡次冒犯孔子。子路为人伉直鲁莽,是孔子诸弟子中唯一敢对孔子提出当面批评和否定意见的人。子路果烈刚直,为此孔子设计出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最终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乃至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这一章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子路天性偏“勇”,故需用“义”去调和,使其更符合中庸之义。

而子路的性格就是好勇,事事敢为先。他这样提问,是否是想得到孔子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呢?或者说是不是想表现一下自己呢?应该有这种想法,但孔子的回答却出乎子路的意料。孔子没有否定勇,而是谈论了一个义与勇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君子要以义为上,就是义与勇,什么摆在第一位。如果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匪盗。

【思考之二】什么是勇?什么是义?二者是什么关系?

“勇”就是勇敢、无所畏惧,反面就是怯懦。“勇”在《论语》中出 16 次,与子路联系的有5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勇乃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而勇由心生。苏轼《留侯记》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勇与目标有关,与人生志向有关。胸怀国之大者,具有深刻而纯粹的勇敢,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动摇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孔子不排斥“勇”,他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在各种德行中,仁义排在前面,勇力排在后边。如此排列的深意,应该是“仁”和“智”,这里孔子又说“义以为上”,强调“义”远比“勇”重要得多。

《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个君子应该具有仁德之心,时时处处总想利益他人。同时,君子又应具有智慧的头脑,不仅仅有利人之心,还有利人的方法策略;不但给他人眼前的利益,还能给予长久的利益;不但利益眼前人,还能考虑到利益更多的相关人。再进一步,君子不仅有利人的心和利人的方法,还要勇敢地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实践利人行为。所以真正的儒者都是勇敢的行动派。

“义”的繁体字是“義”,上羊下我,羊是美和善的象征,所以義原意为祭祀仪式,除了供上羊之外,还有手握“我”(长柄武器)的武士仪仗队,所以“义”的本意即威仪、礼仪。在古书中,“义”表示威仪的本意后让位于“仪”,“仪”是“义”的后起分化字。“义”还有合适、适宜的意思。《中庸》曰:“义者,宜也。《邢疏》提到:“合宜为义。”宜就是合适的、应该的,合情合理合法的,进一步引申为合理的主张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仁义”。如《微子篇》子路就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述而篇》孔子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义”在儒家学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切思想或行为最高乃至唯一的准则,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于义。“义”在《论语》中出现有20次之多。孔子说:“义之与比”“质直而好义”“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质”“义以为上”等等。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事物,没有亲疏之分,唯义是从。只讲求符合道义。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到底如何取舍?标准何来?如何才是适宜呢?这就需要认真辨析勇和义的关系。子路认为君子尚“勇”,孔子认为“义”为上,尚就是崇尚,更重要,摆在第一位。儒家以仁为核心,同时重视智慧的提升。有了仁和智慧的前提,才讲勇。君子有勇,必须有义,始能用勇于正途而无流弊。与义相合,唯义是从,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益他人,增长善意、增长仁德。如此则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自然和谐安乐。这也就是孔子说“义以为上”的原因,义的中心思想是仁,这是儒家基本思想所在。

辨别清晰“和“勇”的关系,对我们非常重要。“勇”相当于执行力,“义”就是背后的道,而道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勇是不能单独割裂的,只谈勇的人没有仁、没有智,就会鲁莽行事,伤害别人,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因此,在修道进德的过程中,不能单独地修某一个方面的品德。同时,仁智勇的修行的次第与顺序也非常的重要。

相关文章

  • 黄毛的勇与义

    20岁一头黄发盖住额头几乎盖到眼睛,我想这个形象很多八零后都深有体会,一下子让人联想到我们那个时候最“特立独行”或...

  • 早读论语134天

    【原文】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 论语•阳货篇17-22

    17.22[传统为17.23]子路曰:“君子尚①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 《阳货篇》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尚...

  • 君子有勇也得有义!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今译] 子路问道:“君...

  •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三)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

  • 2022论语分享第11篇:选对目标最重要

    【论语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

  • 论语共读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坦诚,利他,讲义气。...

  • 学习论语心得(17.23)

    【阳货篇第十七】 原文(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

  • 论语共读

    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翻译】子路说:“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勇与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qj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