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兰

作者: 苍山暮雪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16:36 被阅读0次

    早些年,李家沙沟等夏庄山里人家,都遵循这样一个惯例:一个家庭,如果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就留一个在家种地,送一个或两个去青岛学手艺或做买卖。大抵是依据他们所处的环境而摸索出的生存之道。

    李家沙沟依山临河,是白沙河冲积平原和山岭坡地的结合区 ,适合果树生长,但是耕地很少。果树的生长周期长,管理也比较粗放,一年中闲暇的时间很多。穷乡僻壤,孩子多的人家,生计都成问题,送孩子外出学艺,也是多留一条生路。正所谓“薄技养身”,若能学得一技之长,总能挣口饭吃。

    李家为殷实之家,也是当地著名的书香门第,为后代考虑的更久远一些。李镜海兄弟四人,他 是长子。他从出生时起,就被寄予厚望。 他幼承家训,博习诸子经史、诗词曲赋,每日临摹名家字帖,在私塾中,渐渐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存在。

    十六岁那年,他被唤至父亲跟前,父亲说:“我儿已长大成人,可去外面闯一番天地了”。于是,李镜海就成为兄弟四人中,最先被派出去的那个。最开始他在市场三路一带做学徒,后来摆摊,卖些日用品谋生。因他诚信儒雅,与人为善,很多人都愿意同他打交道。因对化工原料有些研究,他开了一家做染料的作坊。小作坊就地取材,用本土的资源精工细作,制作染料,卖给周围各大染坊。他家的染料物美价廉,用它染过的布,着色均匀不掉色。渐渐地名声鹊起,连在青岛的外国商人都和他有贸易往来。

    他的染料中有一剂原材料,就是过去农村家里烧火做饭产生的炉渣。李镜海心系故乡,就把这种原料的制作工艺,全部教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众乡亲把自家烧火做饭产出的炉渣,用石碾碾碎碾细,装到袋子里,攥到一定的量,就送到李镜海在青岛的厂子中,李镜海总是当场给乡亲们结算。本来是作为垃圾扔掉的东西,现在成了能换钱的宝贝,乡亲们家家均可加工,大家都很感激他。

    李镜海在青岛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他在观象山二路买了一栋独栋洋楼,带有一个很大的园子,园子里种满各种兰花。他在此接待四面八方的名人雅士,与著名的的书画大家李苦禅、王雪涛、黄公渚、马龙青、张伏山诸先生过从甚密。他们一起切磋画艺学问,挥毫泼墨,阳春白雪,挥斥方遒。著名书画鉴赏家徐孝穆评价:“镜海先生所画之兰,布局疏密,幽奇相间、以少胜多,笔法瘦劲,清爽淡雅,用墨干湿并兼,将书法金石用笔融入绘画之中,故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的韵致,形象潇洒,神态生动,珠联璧合,典雅可人,是先生思想人格的化身。”先生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屡获褒奖,并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家收藏。

    镜海先生作品

    先生和兰花的夙缘可上溯到幼时私塾时。他在《礼记》中读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回家问父亲:“芝兰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孔圣人对它那样赞扬?”他父亲回答:“芝是灵芝,形似蘑菇;兰是一种形似韭菜的草,开花很香。孔子赞它为王者香,是香花之王,所以又名香祖,古人把它比为君子、德人以赞颂之。”从此先生便迷恋上了兰花,以兰为友,以兰为伴,以兰会友,以兰养心,挚爱一生。

    镜海先生作品

    先生初见兰花的形象,是在市场三路的画摊上,郑板桥大师画的兰花拓片,这也是他画兰花的开始。

    先生拥有的第一盆兰花,是一盆大青兰,是用十袋面粉换得的。那时候的十袋面粉,可是一笔巨款。为养好兰花,他细心养护,向各路有经验的人士请教,逐渐总结出一套养兰的心得。先生养的兰花,郁郁葱葱,叶茂花芬,他被誉为华北的养兰专家。

    为观察兰花的自然生活习性,镜海先生曾去大别山访兰。在那里采到惠兰四十多筐,并实地画下数百幅写生稿。对兰花的形神风姿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以后的大写意兰花起了很大的作用。

    镜海先生作品

    六十年代初,因朱德总司令要来青岛赏兰,当时中山公园没有兰花,为此,市领导对公园兰花的培植非常重视。于是,先生被调往园林局上班,在中山公园专门培植兰花。在此期间,镜海先生和李苦禅大师相识。

    李苦禅大师对镜海先生画的兰花大为赞赏,说他画的兰花很有生活气息。62年到65年三年时间,先生一共收到李苦禅大师四十七封信,大师再三叮嘱镜海先生一定要坚持画下去,并坚信他一定能画好。苦禅大师比镜海先生年长十四岁,他们亦师亦友,如兄如父。65年苦禅大师再次来到青岛,在镜海先生家住了一个多月,镜海先生白天去中山公园上班,每天早晚随苦禅大师习字画画。 大师亲自指导镜海先生画兰的用笔、用墨、用水等技法,镜海先生受益匪浅,为他画兰的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苦禅大师赠画

    71年时,李苦禅大师被关进牛棚,工资停发,只有微薄的生活费。他听说镜海先生被流放到阳信后,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攒出二十一元钱及一些布票粮票,通过他在青岛的大弟子谷宝玉转送给镜海先生,镜海先生很是感激。

    78年李苦禅大师最后一次来青岛,住在太平角附近的招待所里。镜海先生前去看望他。那天天下着大雨, 镜海先生身穿蓑衣,头戴六角形的雨淋帽子,从外形上看,和一个风尘仆仆的老农别无二致。苦禅大师的夫人不认识他,就问:“你是谁?要找谁?”镜海先生报上姓名和要找的人,李夫人连忙把他让了进来,说:“苦禅正在后边吃饭,一会就过来了。”李夫人虽然没见过镜海先生,但是李镜海这个名字是苦禅大师经常念叨的,岂能不知?苦禅大师吃完饭,来到前厅,隔着玻璃窗就看到了屋内的镜海先生,非常高兴,两人寒暄了一阵,又说道画上。镜海先生就说:“先生给我的画,前几年都烧了。”苦禅大师说:“不要紧,我再给你画。”大师问:“你要什么?”镜海先生说:“我喜欢兰花,就要兰花。”这时候,苦禅大师的儿子李燕已经把墨研好了。苦禅大师先给镜海先生画了一幅竹子,提上“镜海老弟留念。”镜海先生说:“我喜欢兰花,你为什么给我画竹子?”苦禅大师笑着说:“兰花你自己会画。你要,我就给你画。”那时候李苦禅在书画界的名头就非常响亮了,并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更不用说索画了,但是,对镜海先生却是有求必应。

    李镜海和李苦禅的合照

    文革期间,先生被定性为资本家和地主双重身份。他在青岛的小洋楼被充公,院子里养的兰花也分送了朋友。多年的书画作品和朋友的赠画也被付之一炬。据说,家里珍藏的书画作品,共烧了两天两夜还余烟未烬,全家大小也被遣返出青岛市。先生本想回故乡李家沙沟,奈何身份敏感特殊,故乡并不敢收留。于是他们被遣送去了更穷苦的阳信。

    从繁华之都到穷乡僻壤,孩子们很不适应,闹了好长时间。他们看到邻居家吃玉米面饼子,蘸着白色颗粒状东西,以为是白糖,回家对父亲说:“我们也要吃白糖。”先生说:“那不是白糖,是盐粒。”原来他们所在的这个村子,有大片的盐碱地,干旱少雨,种了庄稼,也是十年九不收。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挖野菜度日,连咸菜都吃不上。好在当地民风淳朴,并没欺负他们这家外乡人,反而出工出力,帮他们一家安顿下来。先生本身淡泊名利,既来之则安之。他白天出工劳动,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在家中的方桌上练字画兰,日子平淡却也充实。

    镜海先生宽厚善良,常怀悲悯之心,他看当地人生活贫苦,生活环境也很差,就把青岛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传授给他们。还托朋友从青岛买来适合本地生长的蔬菜种子,分给村民,并指导大家种植。村民的生活因着他的到来,改善了好多,大家对他很是尊敬。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年,直到落实政策,才得以回到故乡。

    79年春天,李镜海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李家沙沟村。村里给他分了宅基地,安排村民们出工出力,帮他盖起了房子。镜海先生在故乡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他很知足。有了固定的住所后,镜海先生再次萌生了养兰的念头。因刚从外地返回,手头拮据,好友谷宝玉得知他的窘况后,雪中送碳,他托四川的朋友送来数盆兰花,养素居里兰香萦绕,一片生机。镜海先生本来就是养兰高手,慢慢的,小院里的兰花就增加到二百多盆。

    为了兰花能安全越冬,他请街坊邻居帮忙,在院子里挖了个地下室,高度能有一人多高,一到冬天,他把兰花就挪到地下室里养护。有一年夏天下大雨,雨水灌进地下室,差点连房子都冲塌了。好在吉人自有天相 ,人与兰花均安然无恙。

    有一年冬天,他的老友张伏山卧病在床。人在病中,越发寂寥难耐,热望旧友来访。镜海先生听闻,特意备了两瓶参茸药酒,前去探望。两人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对饮闲聊。伏山酒量浅,一杯酒下肚,已是满面通红。镜海先生滴酒不沾,饮茶相陪。不知不觉,天已向晚。镜海先生要走,伏山从桌上拿过一摞画,说:“别无长物,送幅拙作略表心意吧。”先生拿起画作,细细欣赏,不住点头称好。最后挑了一幅《对饮图》,画中两位高士,在一颗遒劲的孤松下对坐而饮。脚下流水潺潺,远处群山起伏,景色幽深,寓意高山流水两知音,这不正是眼下这两位先生的真实写照吗?

    镜海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及丰厚的的文化素养,除了养兰画兰,他对崂山绿石和盆景也有很高的造诣。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先生总是不厌其烦,谆谆教导,倾囊相授。凡是登门求画者,不论年龄大小,资格高低,总是慷慨给予。他的学生很多已经小有成就,他的儿子李培林先生也继承了他的画风,并将书法功底加入画中,五笔成兰。先生画技能够传承下去了。

    李镜海出版的画册

    喧嚣过后归于平静,在这里,先生粗茶淡饭,布衣竹杖,悠然自得。早起,去水库边上的堤坝上练一套太极,强身健骨。回到小院后,侍弄他的兰花。下午或晚上写字画兰,日子过得自律有序。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也会登门拜访, 顺道求字求画,先生总是来者不拒, 或现场挥毫泼墨,写字作画;或者择时画好了,让人来取。李家沙沟附近的村子,许多人家都藏有镜海先生的作品。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这是镜海先生一生养兰画兰爱兰,志行高洁,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镜海先生晚年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如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r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