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识典故
我读《经典常谈》| 十二

我读《经典常谈》| 十二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5-05 22:46 被阅读0次

篇目:诗                读书笔记与感悟

文中写到晋代流行一派玄言诗。这种诗歌融化了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没有“我”,这种诗千篇一律。在这种诗风的影响下,孕育了陶渊明与谢灵运两大诗人。

陶渊明是老、庄的信徒,躬耕田园,自得其乐,领略到了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进诗里的人,开创了田园诗派的人。从真实生活里体验出人生道理来,不同于口头上的玄理。所以他的诗亲切有味,有理趣。他的诗歌明白诚恳,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并没有受到当时人的推崇。也不难理解,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念,自然不受推崇。但他后来却成为了“隐逸诗人之宗”。

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的谢灵运,他有政治野心,但不得志。他也是老、庄的信徒,又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沉溺于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朱自清先生说他的诗歌里那些人生哲理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不如陶渊明的理趣。我的理解是认为谢灵运的诗歌创作用力太猛,雕琢的痕迹过重,以至于他的那些人生哲理与描写不能融合到一块,不像陶渊明的那么自然。

不知我这理解是否恰当?或许我偏爱陶渊明的诗歌吧!

陶渊明的诗歌教人赏田园,谢灵运的诗歌教人赏山水。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开了后世着意描写的路子;他之所以成为了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陶渊明诗歌,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是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它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陶渊明的诗歌不事雕琢,纯真自然,明白晓畅,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他的诗歌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的。

“心远地自偏”,抒发了作者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后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诗作。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 辞赋之先河——《离骚》

    元月22日,第十二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一《辞赋》 提到屈原,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端午节及各种习俗由来;想到了文人...

  • 诗的前世今生

    元月23日,第十三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二诗 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是诗的祖先。后来有了楚辞,屈原大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 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rq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