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当我看到大神们年阅读量达到100多,再看看自己那可怜的阅读量,就不禁对人生产生怀疑,同样是一年365天,为什么他们就可以一年下来读那么多书,而自己一年下来的阅读量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到底自己把阅读时间都花哪里去了?
我是一个追求精进的人,想多读点书可行动力却总是跟不上,于是就无端地陷入焦虑,直到我读了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之后,似乎之前的疑惑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因为一直想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所以这段时间都是在阅读一些与读书方法有关的书籍,初次看到这本书,薄薄的一本,阅读速度快的人估计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我翻看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的内容与之前看过的书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深阅读》等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但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年能做到阅读量达300本?
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大岩俊之就是那个一年阅读量能达到300本的大神,但其实大岩俊之曾经也是一位讨厌读书的人,也因此吃过不少苦头,于是在他创业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并在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具体的讲解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本当中的内容,又是如何将书本知识付诸于行动。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阅读就是从头读到尾才算是读完一本书。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一本书我们大致估计一下也得有10来万字对吧,像薄一点的书比方说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少说也有7万多字,那照这样计算,一年阅读300本书,除非是没上班工作,时间都用于阅读,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我之前在其他书上看到一个类似的观点: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讲的是虽然人们读过很多书,但总是记不住什么内容,同样的对于一本书来说,只知道从头看到尾,大部分情况也一样的不知其所然。
而在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大岩俊之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二八定律”,其引用了本田直之先生所著《杠杆阅读术》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个概念。
“一本书中的重要内容只占20%,再从其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的是关键内容。”
因此在作者大岩俊之看来,为了能有效的阅读和记忆书本当中的内容,只要从整个本书中找到重要的20%就可以。
读到这里我们发现作者大岩俊之的关于阅读的计件方式与大部分人理解的不一样,通常我们认为是从头到尾看完才算是看完一本书,而作者大岩俊之认为只要找到全书的20%就算是看完一本书。按照这个方法去阅读,一年300本的阅读量也是比较合理的。
此外,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写作课老师魔云兽也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以前他听别人说一天要看八九本书的时候,几乎都想翻白眼,之后他才明白,这些人做的其实是主题阅读,当需要写一个文案时,找9本书,然后从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一下午写一篇文章,看了9本书,是真的看9本书吗?并不是,只是找到了9本书里有用的东西,只是那个人将这个过程也称为看过9本书。
而关于上述例子提到的方法,作者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也有提到就是: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具体方法是先想好关于书本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中找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在阅读书本的时候就会更加专注,效率更高。
想好“问题”就相当于是给自己的阅读设立了一个目标,如此一来,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再是漫无目的,看到哪算哪,而是会在看完目录之后就直奔主题,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大岩俊之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阅读技巧,都是满满的干货,但由于我个人对上述的两点比较感兴趣,碍于篇幅原因就先讲到这里。
最后我想提一提“阅读量”,关于“阅读量”这个话题,富兰克林曾说: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程度。
而我的想法是: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追求的也=并不是一年300本的阅读量,而是在学到有用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读些书。我们之所以不断去学习阅读方法也只是希望把时间花费在真正有用的知识上,拒绝做无效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