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今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细化心理。因为不同的意识和注意,所以心理有不同的状态。而知觉,情绪和意志,简化的说,知情意,就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有高低起伏,有始有终,就像是一条曲线。而心理状态,就像这条线上的一个个点,换句话说,心理状态是随时变化的。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也可能和某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面对。我们说,任何人都是从一个自然人走向社会化。一个社会化良好的人,是外圆内方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对外圆润,让人感觉良好,同时还可以保持自我,坚守自己的原则。
同时我们每天时时刻刻也在跟自己对话和面对。
无论对人对己,我们如果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化,并且达到自洽的境界,我想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觉察,并且时刻意识到自己或者坐在我们面前的人,他的当下心理状态如何。
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健康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心理状态,异常心理状态,和死亡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啥样呢?专业的来讲,郭念锋有十条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里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还可以通过性质判断,通过这三条:主客观是否一致?知情意是否一致?人格是否稳定?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未必时时刻刻都处于健康心理状态,也有不良状态。
达到良好的社会化,做到外圆,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时刻观察对方怎样表达自己的诉求?
A可以用语言表达,差不多判定他是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
B用情绪表达,基本他的当下心理状态不太健康
C用行动来表达,那就是异常心理状态了
D干脆不说不道,心思游离,不和你在一个心理时空,那就可以说是死亡状态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家,他的四种表现,就是四种心理状态:
一种情况:书包一扔,气呼呼的说:语文老师真可恨,恶魔一个!——可以判定这时他心理状态不健康
二种情况:孩子拉着你和你聊:老妈,我真不理解,今天上课时。。。巴拉巴拉细细的讲学校的事情,和你一起分享思想感受,这就是健康心理状态。
三种情况:回家后扑到床上大哭,把语文书扔在地上,并且用脚跺上几脚。并扬言绝不做语文作业。这就是异常状态。
四种情况:把自己关到房间,什么话也不说。心理死亡。
那么,面对这四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健康状态的孩子,我们可以跟他正面分析,讲道理。他可以听进去的。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我们要用心理,也就是道理反着讲。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说,这个语文老师绝对不是为你好!明明就是害你嘛!同时,我们还要帮助他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你想让老妈找老师解释你被误解了是吗?如果孩子说,见鬼去吧!说明孩子还有情绪,你还可以说,你真无法原谅,是不是饿了,想让妈妈做好吃的?这时孩子可能慢慢冷静下来,和你细讲事情经过和自己想法,那就是开始转入正常状态了,也可能说算了,你别管了,这可能是自己开始反思了。也属于心智化转换。
心理异常状态下,我们可以顺着他说。比如,我们可以说,对对,不做语文作业了!之所以这样讲,是为了让停下来,从情绪中走出来,真正反思自己。
心理死亡状态下,那我们也干脆啥也不说。至到孩子自己实在忍不住再说。
不管我们作为心理工作者也好,作为普通人也罢,生活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慧眼识别,时刻觉察意识对方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对方不同的状态来不同的应对,这样才能走近对方的心里,也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化。否则就是对牛弹琴,鸡鸭同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