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住宅类国有土地使用权为70年,在此之上建设的房屋产权归购房者所有。如果从住房货币化改革启动的1998年算起,不过21年。即便从部分开启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20世纪80年代算起,也不过30多年。
不动产权证但在北京大众的认知中,2000年左右的房子已经算老房子,30年以上房龄的公房可称为老公房。唯有2010年左右建设的,才能称为次新房。相比之下,欧美一些国家的房子,建成30年甚至更久,仍然在交易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不在少数。
次新房是二手房的宠儿前一段日子,自媒体刷屏文章《当小区难以挽回地走向衰败》中用来做例子的北京那些刚迈入10年周期的房子,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正是进入配套逐渐成熟、生活气息浓厚、房价涨幅最快的时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诚如作者所言,社区治理的困境,小区意义上的公地悲剧,物业公司提供服务与收入的不成比例增长,以及个别业主的不文明行为,都会导致出现小区衰退的结果。在以前的文章里,叨姐也从自己观察的角度,提出了十年买房论,没想到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我经历了难忘的浙江之行(详见前面系列文章),顺便考察了当地市民的居住环境后,我认为,气候因素与人文环境也许是影响小区衰败速度的重要变量。
小区衰败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差异,房屋杀手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是空气中粉尘的密度差异巨大,叨姐在绍兴、杭州今一周,虽然没有怎么下雨,但几天下来,浅色的鞋子依然很干净。尽管不能和日本相比,也感谢环卫工人的辛劳,但粉尘密度较低,不仅使鞋子容易保持干净,房屋的外观也不容易蒙尘。二是空气湿度。几天下来,不只是叨姐,就连家人都一致表示,虽然没有用保湿乳,皮肤状态同样棒棒哒。人如此,房屋也一样,长期的湿润状态,固然会容易发霉,但板材石材都不容易风干开裂。
南方很多小城市干净得令人意外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东周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寻找好的邻居,这充分说明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小区,就会有什么样的邻居。相对于一线城市置业的不易(唐代白乐天就发出了长安居,大不易的感叹),其他城市的换房成本相对较低。尽管如此,学区、医疗、商业配套、交通等因素也是重要考虑。为了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小区业主群体的构成和素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小区衰败的速度。尽管每一个群体的特色也许不足以代表每一个个体,但什么样的邻居会是好邻居,恐怕大家心中都会有杆秤。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了我们的养老,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朋友的欢愉,努力置业吧,让自己不断获取和保持改善的能力,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