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
上午第一节课,对昨天完成的测试卷进行集中讲评。
孩子们拿到试卷,总是试卷讲评课最为热闹的时候。因为分数一目了然,所以围绕分数易惹来很多议论………
从一年级开始,虽也一直都在引导孩子们要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于解题对错,而非分数高下,更不是评分是否正确,但是,几年下来,仍无法完全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上立即围绕分数展开讨论。
渐渐意识到这是好奇之天性使然,再遇到也就不再大惊小怪,而是会把来自孩子们的质疑当做教育的资源来认真对待,思考并力求回应—当学生提出疑问,作为老师,该如何应对以及该如何给予学生及时和正确的引导?
质疑之一:老师,这里要扣分吗?
拿到试卷,小申举手。
走过去细看,原来小申对试卷评分有质疑。
小申本次测试成绩为99.5分。为什么会失去0.5分呢?小申找到了原因,但同时也对此“原因”提出了质疑:“老师,我担心改试卷的老师看不清楚我画的图,所以又用铅笔在原来的图上描了一遍。您看,这样也要扣分吗?”
……
仔细看图,确实孩子所指之处,明显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止一次作图的痕迹。孩子的担心和善良,于是,也从这里直接表达了出来。孩子所言非虚,且孩子是在积极地换位为他人考虑,此情此景,该怎么办?
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还是拒绝孩子的要求?
想了想,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自行判断和选择,以借此完成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于是,强忍住正面回应:“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孩子显然也不知所措,一个劲儿地看着我。看得出来,其实,孩子心里非常希望老师能够把这0.5分先还给自己,让自己也成为好看又受用的满分。
我故意不讲话,小申不知道讲什么。师生两人就这样相看两不厌……
一直就这样僵着,也不是办法啊!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需要给予帮助和引导:“老师觉得,你要让改卷子的老师看清图,这个想法没有错,很好!但是,要想让老师看清楚图,除了把原来的图再描一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孩子被启发,急急回答:“我可以擦掉,再画一遍!”
我笑着,仍旧不说话。
孩子赶紧再表态:“老师,我知道了!下次,我会注意的!”
窗户纸不捅不破,时机又转瞬即逝,于是,佯装不懂,追问孩子:“说说看,你知道什么啦?”
“这次被扣分,其实还是我书写的问题。”
“哦?什么书写的问题?”
“我担心老师看不清楚试卷,又把线描了一遍,使得图看上去不清楚、不美观。”
眉毛挑高,眼神质疑:“这有什么问题吗?”
“我现在知道了,其实要想让老师看清楚,我还可以把原来画得不好的图擦掉再画一遍。“
“嗯,是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那你下次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我会擦掉重画,既清楚又美观!”
手指小申试卷上的图,再指小申试卷上被扣掉的0.5分。“那这个分数……”
“不用改!我已经知道原因啦!需要扣分!”
因为要让改卷老师看得清楚,所以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画图,反复上色,而被扣掉0.5分……
孩子觉得自己的好意老师不理解,更没有领情,感到很委屈,来向我求助,我该怎么办呢?
简单顺应,或是粗暴否定,都不是好的教育,甚至都不是教育。
想起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孙丽谷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故事。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有效对话,学生能讲的自己从来不讲;当有学生发言错误或者发言不畅的时候,坚决不放过、不放弃,坚决不用改请另外一人发言的方式草草收场……
孙老师说,老师不能轻易放弃引导启发每一个孩子的任何一次机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执着追求和努力实现“谁的问题谁解决”。
依稀记得,孙老师分享时,眼里有光,整个人都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
就这样,孙老师的平易近人连同孙老师的教育坚守,一起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提醒和引领着我—当学生不小心陷入认知上误区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如何引导?如何帮助?
再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已经告诉我们,有一种理念,叫静待花开;有一种做法,叫让孩子自主发现,等孩子自主成长。
“老师,这里要扣分吗?”
最为合适的回答者,不是别人,正是提问者自己。
质疑之二:擅自改动分数,怎么办?
小申之后,又有小孙拿着试卷来找我,有些激动地告诉我,自己从前到后,检查试卷,只看到被扣了1.5分,但是,老师给自己打了97.5分!也就是说,改卷的老师给自己多扣了1分!
俨然,发现这个失误,小孙很得意,迫不及待希望莫名其妙不翼而飞的1分还归原位,成为自己囊中之物。
因为接下来需集中讲评,所以,只告诉小孙,他发现的合分错误,老师已经知道了!虽说只是1分,但确实属于多扣。
小孙心满意足地走回自己的座位,看着孩子的“心满意足”,我也觉得如释重负。
结果,孩子们独立订正的时候,我逐个巡视。走到小孙身边,赫然看到他的试卷得分已不再是97.5,而是98.5!
作为老师,看到学生私自改动试卷得分,会怎么办?这属于不守规则,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会如同条件反射一般,给与当事人严肃的批评。
我也不例外,一阵疾风骤雨地说教:“你怎么能私自改动试卷得分呢?太不严肃啦!你知道修改成绩,需要审核,需要证明,需要……吗?”
一通狂轰滥炸,孩子涨红了脸,不敢插话……
下课后,回顾这节课,特别是孩子涨红着脸,敢怒但不敢言的样子,总觉这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应是未完待续……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仍回到小孙来到我身边向我反应问题的那一瞬间,我可以怎样回应孩子呢?
第一次交流:引导学生分清轻重缓急。
“你的口算完全正确!100-1.5确实应该等于98.5,而不是97.5。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讲评试卷,所以,你看这个事情我们放到什么时候去修正比较好呢?
相信孩子们不会局限于任由其他事情耽误讲评试卷,所以,再次提问,旨在帮助和引导孩子遇事能分清轻重缓急。
第二次交流:引导学生厘清责任感。
下课后,继续与小孙交流。
“你知道为什么在课堂上,老师不帮你修改试卷上的分数吗?”
通过这个问题的问答,期望孩子能够意识到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能否正确解答,比纠正分数更重要的是明确错误在哪里,再积极改正。
第三次交流:引导学生强化规则意识与敬畏之心。
上述意识有所体现,再引导孩子反思:试卷上已有的成绩,如果出现错误,要怎么对待?能否自己改动?
以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明确,帮助孩子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提升敬畏之心。
从实际效果出发,自己是每个人自己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始终心怀敬畏。
以上都是对小孙质疑及时反思,再指向更好教育的情境预设。
与应对小申不一样,这次,我没能“忍住”……横向、纵向对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课堂需要预设,但更赖生成。
怎么对待“生成”,考验的是我们的教育智慧。有时能比较好的应对,另有时则嫌简单粗暴。由此,也再次提醒我们,教无止境,需不断反思,以求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