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父母,千万要先照顾好自己,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爱传递给孩子和家人。让自己感觉好,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灵上的滋养。
1、 “熊孩子”惹我发火,怎么办?
当父母处于情绪中的情况下,所有的工具和方法都可能立即失效;
案例:上学前
当情绪来了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丹妮尔·西格尔,在由内而外的教养艺术中,用手来模拟大脑,简洁生动的解析了大脑的工作:
1、张开手掌,看看掌心,它代表大脑的脑干,负责生命的基本技能,比如呼吸和心跳。
2、大拇指弯向掌心。大拇指代表中脑,他是存储记忆和情绪的地方,脑干和中脑合称爬行动物脑,当人类遇到危险的时候做出反击、逃跑的动作,将在当下的反应。
3、其他四个指头也弯向掌心,盖住大拇指,握成拳头。关注指甲盖的部分,叫做前额叶皮层,研究表明: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他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人的总机。控制着直觉、冷静思考、调节情绪、道德等思考,也成为理智脑。
脑科学表明:当我们处于强烈的情绪下的时候,理智脑就不工作了,由动物脑来接管了。
4、把四个手指打开“啪”,这就露出了动物脑,我们称之为“打开了盖子”。
这时候,动物脑会主导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对抗、逃离等方式来应对事物,此处很遗憾,我们失去了理智脑来控制我们的情绪。。
我们会发现,情绪就像感冒一样,是可以传染的。
我们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他不仅会模拟动作,还会模拟情绪。
当这就是为什么当看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盖子也容易打开,发火了,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功能。
对我们 有什么帮助呢?
1、没有人不会发脾气,接纳自己的情绪。
2、当我们发火的时候,当脑盖子打开了,先对自己觉察:我的脑盖子打开了哦~
在接纳和觉察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譬如:数数、运动、购物等;
在不断的练习,增强我们的觉察,冷静下来。
理智脑要到25岁左右的时候才能发育成熟。
证明管教有个工具:积极暂停,一个很好的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情绪的方法。
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妈妈和杰瑞一起做了一个让杰瑞冷静下来的冷静太空。
作业1:数一数这一周里自己的大脑盖子打开过几次,在这些情形下,你做了什么让这些情形冷静下来了呢?
我的回答:自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脾气比较好,也比较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但,当面对一些孩子的行为时,也很容易被打开大脑盖子。
具体打开几次盖子没特别数过,但应该也没几次,但又两次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次是和粑粑之间的,其实也是一些小事情,闹矛盾,然后双方很生气。我做了一件事情巧妙的化解了这个矛盾。我对着粑粑说:我生气了。然后粑粑没理我,我又对着他说:我生气啦。然后他憋不住了,笑着说:我更是生气啦。然后两个在哪里傻笑,就啥事没有了。#有时候生活真的不需要太较真,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
第二次是和孩子之间的,主要是刷牙,磨叽磨叽半天不动。牙齿都要变黄色了,把牙婆婆、假牙婆婆啥peppa pig也搬出来了,结果也还没能配合的刷牙。我的大脑盖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准备强硬让他刷的时候,我先去拿了Ipad,让他看喜欢的赛车总动员。#转移一下我自己的,和孩子的注意力#
2、 让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父母总是试图在问题当下解决问题?让孩子长记性、说教?
设想一下自己~
孩子当时的情绪和状态是如何的?沮丧、难过、委屈~~是不是大脑盖子已经被打开了?
如果这时候进行说教,那么孩子会不会产生反抗心理呢?
那么,什么时候适合教育和解决问题呢?
对了,就是在大脑盖子合上,心情平静、心平气和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更容易和孩子进行情感的连接、爱与安全。
当孩子可以运用理性脑进行思考的时候,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做一个好父母,千万要先照顾好自己,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爱传递给孩子和家人,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灵上的滋养。
作业2:思考一下有哪些事能让我感觉好,可以滋养自己的;
1、听一节自己喜欢的课程;
2、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3、看一部喜欢的小说;
4、做一个蛋糕或者甜品;
5、找个安静的地方,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个甜品。
简·尼尔森博士:我们从哪里获取到这么疯狂的想法,想要孩子做得好,要先让他感觉糟呢?
3、 认同孩子的感受
案例:当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准备哭出来了或者准备要哭了,或许大人还在说:别哭啦,没事没事。
认同感受,可以帮助孩子和自己的感受产生连接,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连接,有时候,这些就足以让我们解决问题了。
案例:大早上,我们不想上幼儿园。
孩子:我不想去幼儿园~
父母:哦,怎么好好的不想上幼儿园啊,幼儿园多好玩啊?有好多小朋友多好玩啊,(讲道理)
孩子:我就是不想去幼儿园嘛,我不去。哭(打开大脑盖子)
父母:恩,不去也的去,问问你们老师有谁像你一样不去幼儿园啊。
……………………
这时候认同感受如何帮助到我们呢?
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了解他们有能力处理。
譬如:或许当孩子哼哼唧唧的时候,有点恐惧、不确定,担忧。这些感受时孩子必经的人生体验,是要被允许的。
2、不要尝试修复、解救或者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感受;
譬如:我们听到,诶哟这个时候你真的不应该难过啊,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难过了吗?
3、认同孩子的感受。譬如说:我看得出来,你这时候有点难过、伤心……理解孩子的当刻感受,与孩子感同深受,并把孩子的情绪说出来。
4、沉默不处理,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处理。
譬如:我不想去幼儿园,那背后又是怎么样的感受?我们认同他的感受,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处理,并且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
担心:认同是不是就鼓励和默许可以不去幼儿园啊?
认同感受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和做法。
允许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在一起,保持真实的感受和接纳,当孩子的情绪被感受、被接纳,并且被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更有能力去恢复也很少用行为去挑战。
----------------
作业3: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某个情绪时,尝试着跟它待在一起,不抗拒、不纠正、不评判,并寻找一个词把它说出来作业,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的回答:
和爸爸因小事情,闹矛盾,然后双方很生气。我觉察到我自己很生气,于是我对着粑粑说:我生气了。然后粑粑没理我,我又对着他说:我生气啦。然后他憋不住了,笑着说:我更是生气啦。然后两个在哪里傻笑,就啥事没有了。#说出来,与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待在一起,并接纳他#
4、 和善与坚定并行
正面管教一个特别核心的理念——和善与坚定并行;
作为父母有多少不同的教养方式:
案例1: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间了,孩子还在玩玩具。
第一种父母:现在立即马上快给我上床睡觉,如果还不做就马上没收玩具。(典型的虎妈)
我立的规矩就得听我的,如果不听,后果严重,说教、惩罚,甚至打骂;
强权型:这种情况下,孩子没得到尊重。
第二种父母:我们再玩5分钟好吗,玩完这个游戏就睡就可以啦,好吧,我们今晚可以很晚才睡觉。
骄纵型:妈妈没有得到尊重到自己,也没有尊重到情形的需要,没有界限。
第三种父母:我看到你都不想停下来咯(yes),同时(and),我们也到约定的睡觉时间咯。
#yes:我看见你,我尊重你,我接纳,我也理解你。and:同时,我们的约定、规则是什么#
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和情形的需要,(yes、and)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我们称之为:”民主性教养。
和善:尊重孩子,真正看见孩子;
坚定: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并行:就是两者都同时做到,and,就是100%。
想要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我们的大脑盖子先得合上。先与孩子建立连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作业4:回想一下你和孩子起冲突的时候你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写下来然后圈出你觉得太坚定或者太和善的一些话语,然后想一想可以怎么说才能做到和善而坚定?
场景:昨晚和孩子正在玩桌游,然后孩子玩了一回就跑走了。我把游戏规则又说了一遍然后喊他回来,结果,他没理。我大脑盖子马上打开了。说:“你还玩吗?如果不玩我就收起来啦。”于是就拿了个袋子准备把袋子收起来了。然后这个时候,他却又跑过来说:“玩啊,我还要玩啊”;我说:“如果想玩,那就做好一起玩啊,你走来走去,妈咪一个人玩不了啊,如果想玩就好好玩,跑来跑去,作为同伴的我也没意思啊”
或许我可以这样说:“你跑开是你觉得游戏不够有趣还是更想玩其他东西呢?或许,我们根据游戏规则玩完这一局就可以玩你想玩的游戏啦哦”
5、 停止唠叨 – 行大于言
实验:照我说的做
老师一边说手指比一个ok,放在下巴位置。一边做的时候,却放在脸上。猜猜看大家会把ok放哪里呢?
结果,大部分父母都把手放在了脸上。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镜像神经元,他的功能就是模拟,孩子一出生也在模仿,模仿父母的行为。
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当说和做的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困惑了。
父母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说得太多了,总爱说教。
案例:丢铅笔、打人
行大于言,我们要行来教育,而不是唠叨。
作业5:回想一下你这周有多少次想要唠叨的时候成功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呢,并描述下你是怎么做的;
我的回答:孩子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太喜欢被人侵犯他的主权,例如别人没问过他坐到他旁边、没问过他那他的东西等,当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他就习惯性的推开别人或者用手拍别人。我每次都会忍不住唠叨:NO,不可以这样,妹妹/哥哥……不喜欢你这样做的,他们会疼,我们用语言来表达。”等等~~
其实我可以少说一些,直接拉住他的手或脚,然后用坚定的眼神和他说:“NO,不可以用手拍或者用脚推,我们可以轻轻的提醒或者用语言表达”。然后做出来。
6、 我需要一个拥抱
当我们抱在一起的时候,爱与链接升华了。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更需要拥抱。拥抱的时候,更容易建立连接。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案例: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对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拥抱。”孩子说:现在吗?爸爸说:是的。
拥抱是连接,建立爱的一种方式。忌用作控制孩子的一种方式。
所有正面管教的工具,在背后,都是尊重和平等。
作业6:尝试回家之后给孩子给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づ ●─● )づ,并记下当时的感受。
每次和孩子拥抱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感觉:这是我的。哈哈哈哈,满满的都是满足感和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