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冰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1973年提出素质冰山模型,该理论将个体素质喻为冰山,将素质划分为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水面以下部分”。“水面以上部分”包括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后者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改变,却对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理论给我的启示有:
首先,个体素质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升个体素质,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第二,不是所有的素质表现都容易了解与测量,只有极少极小的水面以上部分,也就是基本经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相对容易了解和测量。那些身居客体内部的价值观、态度、习惯、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内驱力、个性、人格特征(如外向、自信、创新、独立、灵活、意志、压力承受等)是难以测量的。这给我们目前流行的侧重量化的评价,虽然冠以“素质评价”,其实是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
第三,不是所有的素质都能通过外在的手段和训练来进行改变和发展。冰山之下的性质各有不同而且难以测量,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让“能量”发挥到极致。对于自己来讲,也要做到自知,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反向。
第四,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一个全面的深度修炼。个体素质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经验的增加、知识的丰富,还是个体态度的变化、思维方式的调整,或者是需求的增加,兴趣的转移,自信的建立等,都影响着个体旧有素质要素之间的稳定和平衡,形成新的素质要素间的作用和力量发挥,从而让个体展示出不同的素质表现。
第五,冰山模型水下部分才是根基,根基越结实上面部分才越牢靠,帮助儿童形成自我认知。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进行自我监督、自我修养的提高和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