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形成于北宋(公元12世纪),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得到发展壮大,历经八百余年仍繁盛不败,至今已形成360多个剧种。
其中较为著名的五大戏曲剧种,包括流传最广的国剧---京剧;第二国剧---越剧;由湖北走向全国的黄梅戏;流行于北方的戏曲---评剧;以及地方戏曲之首---豫剧。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它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既追求共性又强调凸显不同艺术形式的个性特征。
“唱、念、做、打”四功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究“字正腔圆”;念,即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有时在一场戏中的比重甚至超过唱;做,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
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互为补充,体现出表演的和谐之美。
虚拟性是中国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通过舞台的搭建、演员的妆容和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喻现实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对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处理相对灵活,演员三五步便可行遍天下,六七人便可代百万雄兵,突破了西方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局限。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和美化,将常见生活动作规范化、舞蹈化的动作表现,并在不同的剧目中重复使用。
如戏曲表演中的关门、上马、登舟等动作,皆有固定格式。
剧本形式、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戏曲的各个方面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优秀的艺术家亦能突破程式的某种局限,在遵循戏曲表演规律的同时又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念白,器乐伴奏的开场及过场音乐。
唱腔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戏曲,唱腔千差万别。
如国剧京剧的唱腔气势宏美;发源于江南的昆曲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发源于黄土高原的秦腔则高亢激越、粗犷质朴。
中国传统戏剧行当(角色分类)有生、旦、净、末、丑五种。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细分为帝王或中老年人的老生,年轻英俊的小生、勇猛的武生等。
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细分为微端庄娴雅的青衣,年轻省油的花旦和可演打戏的武旦。
净行俗称花脸,表演时演员面部画脸谱,一般是男性角色,细分为举止稳重的大花脸,性格莽撞的二花脸。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有挂须,丑行演员一般在脸部中央勾画脸谱,类似喜剧人物。
戏曲服装也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在中国戏曲中俗称“行头”。
在演出时一套完整的行头需遵循一定的使用规范。如衣服应按颜色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应根据戏码顺序摆放,确保演员穿、扎、戴、挂、拿皆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一同被 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相较其他两种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产生的时间较晚,但历经千载、几度兴衰沉浮,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也占有重要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