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从百度百科中找到的关于自费生的解释:
自费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招生规定录取并由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的学生。
招收自费生计划是国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在核定的各地区、各部门招生总额中确定招收自费生的比例,由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编制年度招生计划的要求单独编列,报送主管部门汇总平衡,纳入年度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经批准后执行。各部门、地区、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少招或不招,但未经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批准均不得在国家核定的招生总额之外擅自增加自费生招生数。地方院校不得跨地区招收自费生。
这个解释混淆了我几十年关于自费生的概念。
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能招收多少学生,应该是一个定数,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大体上的定数。这个数字涉及到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软件因素。比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食堂的规模,甚至还包括了实验楼和体育场所的大小。还有师资力量,甚至于学校的名气。假如一所高校只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就学,却招收了两万名学生,那就不再是一所学堂,而变成一座羊圈了。
我始终搞不清自费生的含义,既然学校的容量是一定的,就不应该有自费生的存在。正常招生不是更好吗?
应该是利益使然吧!比如某某一中,应该录取一千名学生,可是它公开招生名额只有九百名,余下的一百名变成了自费生。这是一所重点高中,一旦考取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学生和家长都牟足了劲想考进去。可人家只招收前九百名,余下的一百个名额在后面的前150或200名中选取,但条件变成了自费,起步价十万元。对于一个城市的学生来说,十分的差距可能就排出了一百名。而我们很难分出这一百名学生的真实成绩能有多大差距。这种招生方式,既保证了生源的质量,又能为学校多带来一千万的收入,作为校方,何乐而不为?
过去高校招生,曾经有一个三本。这种本科是可以用很低的分数考取,甚至比好一点的专科录取分数线还要低。需要的就是十万元甚至更多的学费。
现在,三本被取消了,却仍然有自费的存在。这给了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又一条求学的出路,也让穷人家孩子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应该是教育的公平。反之,教育的不公平,则是社会上最大的不公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或者贫穷,或者富足,他们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接收教育的权利。
曾经有一个故事,在网上流传很久。
一名总工,来到工地视察。遇到一位农民工,两人攀谈起来。恰巧,两人同龄。再聊下去,两人居然是同届的高中。后来,总工以低于农民工一百分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而农民工,落榜了,打工来到了这座城市。
这个故事衍生了很多的版本。甚至有了同为大学教授的夫妇解不开女儿的高中数学题,却被正在做饭的小保姆在几分钟内搞定的故事。
我不想去甄别故事的真伪,只能慨叹没有生在北上广的悲哀。甚至于新疆西藏青海,网上说那里的草房都被炒到了上百万,因为一旦住在那里,三百分就可以考上清华。
随着国家的经济体量逐年增大,我们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的增大,贫富差距有些遥不可及的感觉。富人都把孩子送到了欧美去求学,穷人家的孩子却因为几万元的学费而辍学。古巨基是一位有良知的艺人,据说他捐建了上百所的学校,如果是真的,他一定积累了无量的功德。受他资助的孩子怕要有几百万了吧,应该为他建一座祠堂,甚至庙宇,他的贡献,远比那些诵经的大师要多!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相关的路段都戒严了。外甥也是今天高考。想着坐在考场里的孩子们,心情颇不平静,便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