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开展“每月一事”则是对此理念的具体展开,是实现此理念的重要方法。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12个良好习惯,让习惯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养成,让人格在习惯养成中逐步发展,让生活在人格发展中幸福完整。
“每月一事”12习纲36习目
新教育提炼出的12个习纲内容,36个习目专题,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分别以节俭、守规、环保、公益、勤劳、审美、健身、友善、好学、阅读、孝敬、乐观、计划为主题,以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学习为维度,服务于自然生命的延长、社会生命的拓宽和精神生命的提升,与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操作性与行动性,覆盖了一个学生15年教育生活的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是真正的田野行动。
我的感受是,在实施“每月一事”中我们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虽然围绕12个习惯展开是“每月一事”最落实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根据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习惯不同、养成习惯的时间不同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梳理学校已经形成的特色,进行补充、深化、融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二、从小事着手,螺旋上升
在同一主题下,每月的事名是以适合年龄段阶段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命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侧重点有所不同,能力逐渐提升,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反复锤炼,不断巩固,最终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相应品质。
三、避免碎片化、单一化
相信每个学校都在抓学生的习惯养成,但大部分都趋于碎片化,(有些是根据上级文件组织进行,接受的一个文件,开展一个活动,有些文件没能及时发到手,过期了又补得去开展,殊不知早已过了最适合的时间)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系列规划,忽略了学生年龄导致的能力的差异,全校同一主题,同一活动形式,导致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应该以习惯为路径,通过“每月一事”的融合,让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将教育生活有机结合的纽带,同时弥补教育生活被学科割裂的不足。
四、要和阅读紧密结合
每个活动的开展需要阅读作为“药引子”,通过主题阅读,师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主题的内涵、文化背景以及价值意义,让学生找到榜样,在精神引领下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阅读内容的选择老师一定要严格把关,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五、重实践,知行合一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在参与中体悟和习得,促使习惯养成,完成人格建构,实现生活的幸福完整。
六、注重反思与评价
只有“践之以行”是不够的,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利用反思与评价,克服习惯养成的短期性,使习惯养成具有自觉性和持久性,把遵守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把好的习惯真正刻在心里,融入“血液”。每个月的活动结束时,师生共写反思,自评、互评、教师评、父母评、学校评相结合进行评比,评选“每月一星”进行奖励,及“日日反思、周周评比、月月表彰”,达到持之以恒的目的。
七、注重成果展示与创新
学年结束时的成果展示也极其重要。一、既是对已有习惯的巩固,也是给未养成此习惯的孩子的濡染,让他们从中找到差距,认识到不足。二、给孩子一个显示的平台,挑战自我。三、成果展示是经验的总结,是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在自我认知与学习中不断创新。
八、不忽视家长环节
5+2=0,学校五天养成的习惯,周末两天被打回原形。因此,在制定方案的时候不可忽视家长环节,每月主题家长必须明确,而且应该指导家长如何具体实施,只有家校合计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大程度地形成无懈可击的教育闭环。
学校很多习惯都有在德育工作中贯穿,但是是碎片化的,是形式主义的,一节班会养不成一种习惯,一句责骂改不掉一种陋习。要改变现状,需要在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具体操指南的引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实际,形成适合本校的完整方案,让12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深入,彼此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符合儿童生命律动的一个教育生态系统。
每月一事是对生活一串串足迹的综合梳理,对生命一段旅程的整体关照,更是对人格的一次次用心建构,对幸福完整生活的一天天真诚践行。
每月一事一习惯,一生一世享不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