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
“人设”是挖给自己的陷阱,只是欲盖弥彰

“人设”是挖给自己的陷阱,只是欲盖弥彰

作者: 徙竹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6-22 10:22 被阅读0次

    抽烟喝酒虽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只要不影响别人倒也无妨。但有些媒体抓着明星抽烟喝酒影响形象做文章却也不能说他吹毛求疵,因为明星毕竟是公众人物,很多人会跟着学的,有些毛病被抓着做文章也怪不得别人,毕竟确实存在。

    跟媒体硬顶不但挽回不来,反而再给人家制造话题又让自己掉得更深,不但毫无智慧而且看起来像个匹夫。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于谦于老师,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上来就甩给你,搞什么”人设“,端着、装着舒服吗?憋到后来自己就露馅。

    先把毛病展示出来,毛病作为缺点的突破口就堵上了,岂不闻:他就是那样的人。这一下就过去了,一旦毛病被抓着还想掩饰,就会越陷越深,最终会被这个巨大的黑洞所吞噬。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理很好明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但是,做就很难了,“知其荣,守其辱”此处就从理转向了情。谁人不喜光鲜亮丽,却要“复归于朴”。

    《道德经》只是“取其上者”,“水天需”卦就把这个因果完整的展示了 一遍:

    初九爻辞: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爻辞: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爻辞: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爻辞: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爻辞: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爻辞: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初爻的“郊”只是一种概念,并不是任何的实物,而“沙”、“泥”、“血”就都是实物了。所以,初九是“无咎”的,但从九二到六四麻烦越来越大。

    “人设”就是这么来的,虚弱的地方才会去掩饰,反而等于是主动把缺陷展示出来。这个时候人们会对这个掩饰的华丽程度期望值越来越大,别人的这个欲望等于是自己给养起来的。

    需卦九五爻“需于酒食”等于说是“自损”,把自己的东西主动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自己“处弱”,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最终就会像上六一样: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只要自己处弱,任何事情都能轻易化解。人总是为名声所累,只要这个名声不打出去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就不会有:张扬自己是电脑高手就都找自己修;张扬自己牌打的好,就得牺牲自己的时间陪人打牌;张扬自己酒量大,就都灌你。

    有人看了钱钟书的作品就想着跟他见面,钱钟书说:鸡蛋好吃吃鸡蛋就行了,老想着见鸡干嘛呢?

    而现在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落在这里,整个娱乐业就在靠这个支撑。

    演员的戏好、歌好、舞好,好好享受只关注他的工作就是了,私生活关你什么事?球星也是,场外的东西铺天盖地。

    实际上只要不是当事人自己宣布出来的人家自己真的不一定知道那些编排,也就是说人家并没有标榜自己什么,媒体搞得那些雷点就只对各位看客有用,当事人没这个匮乏感就对人家造成不了什么。

    所以,“朴散则为器”——返璞归真之后就可以起用了。

    子曰:君子不器——一个人在那你看他什么都不像,但做什么像什么。老子喜欢谈水,水的自性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会顺着障碍的样子变化,越过去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外圆内方”;

    佛家同样讲究“随顺”,《普贤行愿品》所谓“恒顺众生”;

    儒家《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还是这个意思,三家都是一样的。

    于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能用好自然而然的就是一个智慧的人了。

    最后的结论“故大制不割”——问题要圆融起来看,万不可落入某种确定性中去,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张拙秀才悟道偈云: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关口不在“烦恼”和“真如”,却在“断除”和“趣向”,这便是“大制不割”的“割”。

    再返回来看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便是不留痕迹,这两天看《庆余年》,追踪高手王启年追的就是车的“辙迹”,只要留下痕迹就一定会被按图索骥;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但凡有锁的门就一定能打开的,所以连锁都没有,又怎么开呢;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同样是没有打结的绳子也无从开解;

    紧接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者”不好为人师,“不善人者”喜欢物质。

    最后是本章的结论“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好为人师也不醉心于物质者,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是“大迷”但里子却是真正的智慧。

    这一章强调的就是“不露痕迹”,所有的痕迹都是抓手。“深藏不露”还来不及,“人设”个什么,岂不是主动把自己拿出来当靶子。

    再结合第二十八章,不但要不露痕迹,还要连露痕迹的心也就是背后的动机都要抹掉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最后在全经接近尾声的第七十一章总结到: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抽烟、喝酒、烫头都是我的毛病,我承认我有这些毛病,既然我都承认了这些是毛病,还怎么从这些方面来上纲上线呢?实际上也符合“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经典翻来覆去讲的都是这些东西:内心要直——直心是道场,行为要曲——曲则全,诚全而归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设”是挖给自己的陷阱,只是欲盖弥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ww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