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同样是儒家,荀子却主张“性恶论”,正因为此,才凸显了教育的意义。
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性善还是性恶。人在意识的主导下总是爱做取舍,但如果“性”本身是动态的呢?如果人性是“能善能恶”呢?
网上最近有个比较火的事:南斯拉夫的“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测试人性的事,结果是不但作者的结论是“人性本恶”,几乎所有留言的都赞成这个结论。
这个实验是荒唐的,是毫无智慧的。
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矩,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这个实验中,所有伤害她的人的欲望都是被她自己慢慢养大的。
她所设的规则构建了一个一定范围内绝对恣肆的自由王国,那这“能善能恶”之性必定滑向恶的方向,这是环境的滋养,但只要给人立了规矩必定还是以规矩为主,同样是因为环境变了。
《大学》有云:言悖而出者,必悖而入。测试人性,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见到过这种场景没,某人为了试探别人是否把他当真朋友而设局,最终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但入局者陷入尴尬,设局者此时和盘托出:假的,我骗你呢,不用放心上。
知道自己被别人试验的滋味如何?设局的满意了不假,可能也只能满意那一瞬间吧。
两个场景的区别不过是事先告没告知,但动机是完全一样的,两种结果显而易见: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
看到南斯拉夫那位的结果时,大部分人不过是投射自己的焦虑上去罢了。此时处理信息的仅仅是表层的意识,更深的心灵灵性觉察是没有触及的。
这种人性讨论让人觉得既干巴巴,又暮气重重,毫无生机,甚至连理都不通。
为何要做这种测试?怀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被人看重罢了。
从小就灌输“人之初,性本善”都无法消灭向恶的一面,再把这些拿出来讨论有意思吗?
如今方知孔子删六经的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