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大量时间,但从教学者角度,很多时候劳心劳力又无趣无聊,学生们即使在高考分数压力下,学习也容易疲倦厌烦。最让教学者震惊的是,一轮复习古诗文时,学生回应出的几乎是一片空白。
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如果仅仅指向高考,教学设计不可避免地走向试题化倾向。不否认这种教学有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但更要明白语文教学要超越高考,应该面向人的教育。面向人的教育的古诗文教学就要在注重基础知识(字词、句式、读音等)的同时,更要挖掘其中的人文营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反观自己的多次教学,以及聆听其他老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读诗、疏通文意、设置思考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从哪里归去?归向哪里?归去的生活心情怎样?)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程序没有多大问题,照此讲授也基本完成任务,但自己教过几次后和听过几次课后,有一种停滞感、僵化感。说实话后来听这样的课时,是耳朵自动关闭。
陶渊明作为一个深受后来中国文人敬仰的原因,在上面的教学中我们能体会多少?有多少东西能走入人心?尽管我们在教学最后也会落到他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不过是标签化的术语运用,并没有产生超越时空的一场对话,也没有借古人的生命体验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念和实践。
陶渊明对后代文人的震撼是其生命的真诚、人生歧路时选择的勇气和坚守的毅力。《桃花源记》里陶渊明构想出一个无战乱、无劳役、人民生活和睦的乌托邦世界,而到《归园田居.其一》则开始自己实践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如果通读过《归园田居》五首以及《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则会知道他生活一直是很贫困,但他却能把归去的生活描绘的非常美,难道这里面不可以说是因为诗人在这样的生活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和安适,以至于笔下的琐碎事物也就有了心灵关照后的美意。人活着最终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权势的炽热,更重要的是身心的舒适。只有身心找到真正的家,幸福感才随之而来。
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学习陶渊明如果没有这种心灵价值观的引领,也就放过了陶渊明存在千年的最有价值的一面。
抉择的勇气不得不说是陶渊明另一个值得后人学习的方面。陶渊明作为社会底层的文人,他是有清醒的现实感的,在《归去来兮辞》直言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但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到自己乡村生活,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生活。这份勇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现实生活最能使人妥协,最能使人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何况在一个官本位时代里,一个底层文人做官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文化里,他的抉择难道不是“贫者不能移”大丈夫勇者的体现吗?
人活着必然要追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怎样作人、怎样做事。而学习古诗文难道不是要指向这些问题吗?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有都会重来,尽管今天的我们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有巨大的差异,但对人生何去何从,怎样活出自己生命价值,虽相隔千年却相同。
同样在教学文言《苏武传》时,字词花了很多的时间。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言的东西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高考考试内容,不能放过,也不能不重视,但到文的部分,最大的挖掘也就是停留在苏武的忠贞爱国,坚贞不屈的民气节上,又往往流于标签的贴入。
一篇文章总这样固定模式教学,就像无限的复印,没有深层的人文意义挖掘,教学会越来越苍白、无趣。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的思想情感品格通过语言展现,同时不要忘记语言也有很强的遮蔽功能。尤其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是其优点,也是其最大的表达障碍。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书中只有一句话“时汉连年伐胡”,如果不勾勒清楚“汉匈百年战争”的大背景,很难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悲剧,这种悲剧后面是苏武人格高尚。
如果把苏武在匈奴的19年的坚守仅理解为爱国情怀,那是对事实的罔顾。苏武在匈奴有老婆孩子,这在传记的结尾处有交代,可惜选入课文是有所删节。还有他生活的北海也不是大家所理解的环境恶劣,无衣无食。文本里有暗示可以进行打猎。根据逻辑推理,能打猎的地方生态环境不会恶劣到荒无人烟,黄沙漫天。而且苏武能结网,修理弓弩,也可以推理出他的生存能力没有问题。在这样的生活里,苏武还能一心向汉,不被生活的相对安逸折服,这后面是不能只用爱国情怀所能概括的,人的坚守,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归属坚守,是社会身份的认可,是亲情的一种牵挂。人是复杂的,对人物的理解也应是多元角度思考。这样角度的切入不更能体现苏武的坚贞与坚守吗,这样水到渠成的理解应该比空洞的爱国情怀要更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理,也更容易被苏武的品格说服。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读者忽略,李陵在劝说苏武时陈述苏武家庭的种种变故:大哥、弟弟犯小罪而畏罪自杀、母亲后来亡故、妻子改嫁、孩子姐妹存亡不可知,还有大臣无罪被杀很多。这些情况,作为官宦之家又做过皇帝侍从官的苏武不可能不明白,但苏武并没有因为这些现实情况而降于匈奴。从这一点他的坚守也很能感动人。(至于苏武爱的国是哪个含义,是另一方面的讨论。)在这一细节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的刑法是非常残忍的,顺机教育一部刑法史可以体现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穿越一定要到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越是遥远的古代,人生活的越艰难。
古诗文背后是人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浸透,学习古诗文传承的也就是其中的人文精神。备课授课最能看出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自己对人文的深入思考,有没有阅读的宽广,有没有对知识的真诚。语文课也就是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带领一群思考者写作者去思考人的意义,写出自己的人生理解。这里面也许有错误,有偏颇,但思想的迸发正是在这种思考写作中产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