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这句话,让多少家庭不敢怠慢,放假也要督促孩子不落后,甚至抓紧机会弯道超车。
如今暑期的习惯安排,似乎都少不了各种兴趣班和补课。
于是,在网络上不乏看到家长所做的,类似这样密密麻麻的暑期安排表:
一、假期安排如此丰富,为何孩子却这样?
孩子喜欢玩乐,天性追逐快乐、逃避痛苦,孩子需要引导是必然的。
家长常为了孩子发展好,忍不住跑在前面帮孩子做好各种安排,包括学习、夏令营、旅行等等。
如果有的安排孩子不大情愿,父母唯有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地跟孩子讲出多个“为何要做”的理由和道理,希望孩子认真去做。
家长们看到这里,想必有所共鸣。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自己的引导有效吗?
孩子去学习是乐意的,还是拖拉磨蹭的?
孩子学完这些课程,愿不愿意跟你分享一些新鲜收获?
孩子会不会将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变成一种习惯或者兴趣,在生活中继续应用?
比如各种运动、艺术、数学思维、语文素养、英语交流等,都不能光靠去上课那个把小时,而获得足够的发展。
以上这几个问题,家长可以观察一下自家孩子的情况,从动力、成果、持续行动和习惯上,去评估孩子的内在动力与真正的学习效果。
这时,有些家长就发现问题随之而来了,纷纷道出许多让自己看不惯或苦恼的现象:
孩子兴趣班兴致乏乏,老师反映孩子心不在焉,老发呆;
孩子除了外出学习、活动,在家总懒洋洋,什么都不想干的样子;
孩子在课堂上参与还行,一回到家就放一边,不愿意再多做一点;
孩子专注一个兴趣比较难,很快就厌倦或者不想去;
除了安排表以外,孩子总说要“放松一下”,想方设法看电视、玩手机。
……
每当家长们提出这些困惑,我会想请他们想一下这句话——“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进而想想:孩子这些看得见的行为表现背后,是什么原因效果不佳呢?
可以先从孩子的自我认知情况去分析以下,比如:
孩子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课程的安排有跟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吗?
孩子知道学习这些内容,对他有什么帮助?
孩子的成长,有及时获得反馈和肯定吗?
什么原因引起孩子在家什么都不想动?
……
当家长去反思这些问题,就会发现孩子们被动表现大致由于以下原因:
◇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由此缺乏内在动力;
◇孩子太多安排,却缺乏“安静地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孩子生活缺少自主安排的引导,不懂得合理运用空闲时间;
◇家长只是安排了学习和活动,却没有跟孩子一起约定生活上的安排和作息规律;
◇孩子多时间在家,家人多评判孩子表现,引发逆反情绪行为,包括拖拉磨蹭、唱反调,等等。
二、如何让孩子获得发自内心充实快乐的暑假?
当家长跟孩子一起回顾、整理所过1/2的暑假,不仅是给孩子一个小结的机会,更是让家长能够在倾听孩子基础上,反思、觉察和调整暑期安排;
给予孩子更恰当的假期引导和约定执行,让接下来的暑假余额获得更充分的利用!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之前一段暑期的情况:
如果制定了目标,就回顾成效,提升孩子的获得感。
如果比较自由,就让孩子总结自己假期以来有什么收获?
如果发现安排不合理,就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调整?
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思考、自主管理的好机会,因此家长需要多听少说,再进行引导。
具体而言,建议以“启发式提问”,多提开放性问题。
与孩子就以下几个方面一起讨论,让孩子自己找到暑期的“拥有感”:
1、鼓励式回顾和反馈观察,锻炼孩子的自我评估
要想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谈论他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注意不能让孩子觉得是为了“纠正”他。
即使家长对孩子假期的种种表现感到不大满意,也要忍着先不说自己的不满。
这里提醒父母要用“鼓励式”来回顾。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不需要严肃和太有目的性,轻松地和孩子谈谈:“暑期过去一半啦,你自己感觉有哪些收获?”
无论孩子说出多少,都可以用生活技能、学习新事物、运动锻炼、人际交往、兴趣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归类,帮助孩子后续思考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对于孩子说出来自我感觉好的地方,家长先给予鼓励,也描述家长所看见的具体事例,让孩子体会被关注和肯定。
比如:
“我看见你每天早上定时7点半左右起床,自己照顾好自己洗刷和吃早餐,妈妈觉得很放心!”
“我观察到你每天睡觉前,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本来看,看的时候微微笑,看来挺有趣的,对吗?”
观察反馈除了肯定具体的好行为,还有另一个作用是用观察讲述所见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不带评判方能减少孩子的抗拒,引发孩子反思觉察自己的行为。
比如:
“妈妈听外婆说,这一周五天中午游泳回来,你都看电视超过1小时。你是对什么感兴趣呢?你觉得看电视怎样安排比较合理?”
“孩子,妈妈看见放假这两周,你晚上在10点后才休息,早上有5、6次我看到你连打几个哈欠,你认为晚上和午休怎么安排,容易让第二天有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
经过这样一些提问,帮助孩子回顾,孩子就能比较客观地自我评估在暑期生活中,有哪些收获之处和正面行为,以及后续需要调整、改变的地方。
2、从心出发,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行动目标
孩子自我评估后,先不着急讨论怎么完善和改变,而是从心出发,驱动孩子生成改变的动机,才更容易让孩子自发自觉地去做调整。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有一个丰富又“带感”的长假期,而不是被动或无聊的假期。
当父母认同“暑假是孩子的暑假,而不是父母的暑假”,就更能够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孩子的期望。
“孩子,你希望暑期最后一天回顾时,浮现怎样的深刻印象?”
“从现在开始,后面的假期可以怎么安排,实现你的愿望?”
“暑期过后,意味着升一级,高一级的你会掌握什么新的生活技能?”
“虽然我们已经安排了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但余下仍有那么多的时间,你希望安排什么活动,能让假期不无聊?”
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家长最好能让孩子先自己去想。
如果孩子说出一些只会吃喝玩乐的安排,先不急着否定。谁小时候的假期,没有吃喝玩乐的愉快记忆呢?
我们只需要再好奇追问“还有吗?”,“你还想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你决定自己的假期,可以怎么更有意义?”“你希望帮家里做点什么,更像小主人?”……
先赋能孩子,引发动机和追求价值感,才能让孩子正视和思考:我为自己的暑期质量和收获负责,如何才不浪费属于我的大好暑期?
3、建立日常管理与重要目标的整体时间管理意识
最后一步,才是家长引导孩子实现假期目标商量执行计划。
对于一些过往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和动力,习惯被安排的孩子,我们可以示范逐步放手,并且鼓励孩子自主决定。
首先,可以引导孩子制订自己假期的日常惯例表,日常惯例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学习、运动几大部分的大致规划。
如果假期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安排,就分阶段先制订最近一周的日常惯例,有助于定期回顾和微调。
如果发生家长和孩子的期望不一致,怎么办?
比如,孩子不喜欢午休,家长希望孩子能午休,等等。
我们要跟孩子一起回到他现在状态感觉好不好,是否有助于你达成“暑期最美印象”和有意义的暑期目标来决定。
只要重要目标能够落实,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还是多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作息。
若是孩子想安排过度的电子产品娱乐时间,怎么办?
家长还是需要建立底线。
在约定时,提出一个最大接纳度,比如一天30分钟以内电视时间,20分钟以内手机时间等(底线视乎家长的接纳度与孩子的情况);
然后给孩子自主决定安排在什么时间娱乐(除了影响自己和他人休息),这样容易避免整个假期里,为电子产品而产生的冲突。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达成他的假期目标?
除了日常惯例表的总体安排,家长可以初步与孩子建立时间管理的概念,跟孩子用游戏的方式,每天“抓住三只青蛙”;
也就是引导孩子想一想自己这一段时间的重要目标,孩子自主决定每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当他自己订下“去抓”的行动目标,就更有动力去实现。
一旦孩子能坚持哪怕一天抓住了重要目标,家长都要及时鼓励“说到做到!”。
而且不妨给孩子一些积极反馈,比如抓住几只青蛙,就可以换30分钟时间卡,完全由孩子说了算玩什么(安全范围内)。
这样有目标、有反馈、有激励机制的历程,形成一种游戏化的暑期生活,既让孩子感到有自主性、趣味性,最终实现自己的暑期计划,更是获得价值感!
本文出处为“好爸妈在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陈雪莹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转载文章时请勿修改内容,侵权自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