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SARS爆发的2003年,人们还在用拨接上网,用MSN和人交流、用无名小站与人分享生活。时间一转眼来到2021年,已经在聊著元宇宙的我们,仍上演著和《美国女孩》那个年代一样的情节:因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无法自由的教育体制,还有在华人家庭中,无时无刻在上演的情绪勒索。
电影中的时代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共感,但电影中各种情绪勒索的手段,多少是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华人文化中,「顺从」是让社会体制运作的基本要素,而在社会体制中的最小单位「家庭」,「孝顺」更是让父母可以无限上纲、对子女进行情绪勒索的准则。
(以下微雷)
「那你当初干嘛带我们去美国?」
要你为他们的「用心」背负责任,是情绪勒索者最基本的开价。芳仪回到台湾后,去美国这件事反而成了原罪,她为了这个大人口中的「奖赏」,就必须当一个各方面都要表现优异的女儿。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她好,为什么她要为了这个没开口索求的事情负责,反倒是不懂她真正想要的脚踏车,妈妈为何不愿意买给她。
「你一个人生病,搞得好像全家都生病。」
放大自己的需求,并将压力和焦虑转移到别人身上,是情绪勒索者常见的行为。莉莉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威胁,还有化疗必经的痛苦,生心理的压力借由情绪勒索转移到全家人身上。时不时的提到死亡,让爸爸宗辉无法逃避可能来临的天人永隔,还有照顾女儿的重担;想要让芳仪快点成长,这样她才可以放心离去,却让芳仪提早面对不在人生节拍上的变化;而家里吵吵闹闹,让妹妹芳安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即将离异。情绪勒索对这个家造成的伤害,比莉莉身上的癌细胞还来的凶猛。
「妈妈很爱你,你知道吗?」
情绪勒索者只在意自己想要得到的,因为他们一直觉得被亏欠,所以抱著受害者心态来回应这个世界。因为突如其来的重症,莉莉不得不放弃她的美国梦,回到台湾又要处理女儿在文化上的水土不服,重回老公身边让她得再重新适应生活,不知道怎么处理压力的她,开始无法正确的表达爱。到头来她也被自己的情绪反勒索,觉得被命运亏待的她想著:「那最亲近的家人总该对我好一点吧?」,所以她将她的爱转化成一套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只是勒索不成,反而得到家人的反抗。
「52分在美国是及格的吗?」
受美国教育的芳仪其实是情绪勒索的绝缘体,在叛逆期的她懂得反抗,并没有让莉莉的情绪勒索得逞,但两边的关系却因此更加紧绷。而且不只家庭,芳仪在学校的处境也有严重的文化冲突,学校有酸葡萄心理的同学、有害怕外来文化的家长、有不择手段追求成绩表现的老师(但夏于乔是一道光!),在学校遭到异样眼光看待,回家又要被妈妈勒索,此时的她无法回到美国,受伤的她只好只身来到遥远的马场,去找她最喜欢的动物。
马象征著自由不羁,也象征芳仪在美国培养出来的性格。芳仪好不容易见到马,以为马会回应她的需求,结果却被抗拒,她没想到最喜欢的事物也已经不是她想像的样子了。连被老师和爸爸打的时候都没有屈服的她,却对马说了「I need you!」,是芳仪在电影中第一次请求别人,内心的脆弱在此时表露无遗。这场戏也是一个角色位置的互换,平常莉莉对待芳仪的方式,就像这边芳仪对马一样,都将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别人身上,而同样的,都得不到对方的「顺从」。
莉莉和芳仪两位失落的美国女孩,最后收起彼此的锋芒依偎在一起,因为爱而展现的恶行,最后也只能用爱来弥补,家人不就是如此吗?那篇导演刻意留白的演讲稿,芳仪到底想跟莉莉说些什么,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只是芳仪的一个手段,希望让妈妈可以好好的听她说话。在电影最后芳仪享受著我们儿时最喜欢的掏耳朵时光,就和妈妈来到它的演讲比赛听她说话一样,爱著彼此的心意用不同的形式(可能是更好的形式),相互交流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