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1年1月6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即叶挺、项英领导的新四军覆没事件。
十多年前,我从历史课本上看到它时,就已经痛心疾首了。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一首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图片来自网络诗写得真是荡气回肠呀,看在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眼中,我真是信了。认为历史书上简单的一笔,写得很对,这就是国民党的圈套。
可怜9000余人的队伍,在国民党80000大军的包围之下,不过7天的功夫,就倒下了7000余众,只剩得2000人突围成功。
这样很容易激起自己年少时的情绪,到底为什么会陷入到重重包围中呢?这段千古奇冤,它到底冤在何处呢?
中国的历史实现是复杂,复杂到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让人难得要领,哪怕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这两天,我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皖南事变的资料,甚至耐着性子,手机上大致看了一遍“皖南事变”的百科内容,觉得里面的水太深了。
首先在明白一个历史背景:蒋介石为什么要让新四军北渡到黄河以北?当然是为了限制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发展。
要知道,当时共产党手里有两支武装队伍:八路军与新四军,八路军主要活动在北方地区,新四军则分布在江南,为了不使新四军壮大,不能给它充足的地理空间,必须北渡与八路军合编。
老蒋的这一招很有必要了,抗日的同时当然要限制对手共产党的发展了,况且当时八路军已经坐大了,从刚开始改编时的4.5万人,发展至50万,不过短短三年多时间,如何不让老蒋心慌?
历史大势固然是民族团结一致对外了,但人要有长远眼光不是,作为一党领袖、三军统帅,生活当然不止眼前的大势,更要看到未来的运势。
蕞尔之地的小日本怎么可以亡我泱泱中华?赶走日本强盗之后,天下怎样划分?其实蒋与毛心中都很清楚,这是战略眼光问题。
还有一点历史背景不可忽视:日本侵华对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无疑给了共产党一个崛起的机会,以抗日的名义,暗暗坐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便将来与国民党抗衡,确是一着妙棋。
北渡就北渡吧,毕竟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不过还是要互让一步,中共答应北渡到长江以北而非黄河以北,如果顺利北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皖南事变了。
在那样一个既斗争又合作的复杂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小细节小摩擦,都可能改变历史,如果加上人的蓄意谋化,那历史就更加奇诡甚至让人后怕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关于皖南事变的真相,网上的说法很多,有比较“正统”的国民党蓄意反共论,有比较邪乎的中共设下陷阱论,还有北渡路线问题、各层领导的思想观念问题、将帅不和问题,让人顿生疑窦。
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所为而发”,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即使在77年后的今天,也不能够完全揭密,这无疑是一件让人哀叹的事!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皖南事变后,国共双方的声明,真是两方都振振有辞,必欲至对方于不仁不义的境地不可。
但是,那牺牲的7000条生命怎么解释?所以还是来转过头来,看看其中的历史过程、历史细节。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关于新四军北渡,从1940年10月19日开始,直到酿成皖南事变,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变数太多了。我发现,中共方面的思想一直是“拖”字诀,拖着办。
本来蒋指定的路线是,新四军由皖南东进到苏南(镇江),然后再北渡长江,正当新四军准备这样行动时,却被命令改变路线,直接从江南原地改道铜陵、繁昌北渡,这样中共方面就疑虑重重了。
为什么会突然让新四军改变行动路线呢?要是你,你肯定也会这样做。因为那时(1940年11月29日)发生了曹甸战役,国共双方激战正欢,为了防止皖南的新四军挺进苏北参战,必定要拦一下子。
为什么不等皖南的新四军北渡完,就迫不及待地发动曹甸战役呢?后来事实也证明,曹甸战役打得并不好。
这点我也想不明白,叶挺曾就此向毛泽东提出过疑问,但毛的回复却显得很轻描淡写:
“苏北动作无关大局。顾祝同可能会叫几下,你们敷衍一二。北渡是让他们一步,以大局观,蒋、顾不会为难你们。现在开始分批北移,十二月底移完不算太迟。”
之前蒋对新四军的北渡路线,抱以很宽松的态度,正是因为曹甸战役的冲突,蒋才严格规定了新四军的北渡路线,不想中共再伺机“游击”一下,打乱他的阵脚。
那中共方面为什么会疑虑重重呢?因为铜陵、繁昌一带是敌人重兵防守区,虽然蒋承诺放行,但中共方面已经不信任,况且还收到了周恩来掌握的李品仙在江北布防的情报。
不过,那是旧情报,12月的时候,蒋已命令李品仙部配合新四军直接北渡,然而中共这边没有及时刷新,所以才出现了项英选择的路线问题,直接酿成了后来的惨剧。
说到这里,我该划燃历史的第一根火柴了:积怨已久,互相的信任已经没有,即使合作也貌合神离。
即使你说放行,我仍然不信。所以新四军最终由项英艰难拍板,制定了南下茂林,绕道溧阳,待机北渡的路线。这条路线不仅行路最远,而且沿途全是敌军。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呢?要知道,走蒋规定的路线,就算他翻脸,也不会遭遇如此大的风险。据说,项英拍板的这条行军路线,还是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批准,为什么要如此批准呢?
也许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我对项英此人的印象并不好,他与毛泽东似乎一直都有嫌隙,抛开这些不提,到底项英拍板南下路线时,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为什么他对党中央的指示,一再拖延,以致于误了蒋的期限,而中共方面也一再催促。我想,项英一定有他的想法,可惜并无留下半点证据。
图为项英所以,我称项英是艰难拍板,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中共、老蒋以及新四军内部,我感到项英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他的内心一定经历了许多挣扎。
可是不管怎样,还是酿成了皖南事变的悲剧,而这也使国共合作成为了泡影。
联想到最近在追的《军师联盟2》,司马懿与曹爽之间的妥协与合作,不也是貌合神离吗?最终还是憋不住,司马懿发动了兵变,干掉了曹爽。
以毛为首的中共,以蒋为首的国民党,合作都是在历史大势下,不得已的选择,而一直是冲突不断的。由新四军演变成的皖南事变,正是这种貌合神离的最好说明。
在我划燃的这根历史火柴下,我仿佛看到了项英那张忧虑的脸,可还是琢磨不透他的内心。
与叶挺不和,似乎也是项英的一块心病。
叶挺大家都很熟悉了。其实,由叶挺来担任新四军的军长,本来就是国共合作的调和结果,可是叶挺这个军长并无实权,实权一直掌握在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手中,而政委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
更不用说,项英还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在新四军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叶挺在他眼中,只是一个消失了许久的非党军事干部,当然不会听他的了。
而叶挺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所以就任军长以来出现了三次辞职,每次都被周恩来以民族大义、国共团结给拉了回来。
周恩来(中)与叶挺(右)、项英(左)合影这种将帅不和,是最要命的,可中共为了维持国共合作,偏要或者不得不将他们凑在一起,于是发生了高敬亭事件。
叶挺以高敬亭目无党中央、拒不执行命令为由,在没有得到毛泽东回复,仅凭蒋介石单方面批复的情况下,就将他仓促枪毙了。当然,高敬亭事件也有一些疑点,在此不去论证。
这也让项英觉得叶挺易冲动,不足以担任新四军重任,处理复杂的国共关系,于是又发生了后来冒险南下时的分歧。
双方就是否攻打星潭的问题召开会议,从下午三点开到晚上十点,这就是著名的“七小时紧急会议”,也就给了敌人合围之机。
前面说过了,新四军并没有按照蒋规定的路线北渡,遭遇了没有“打过招呼”的敌军,顾祝同当然不会客气了,调集了80000人围歼9000人。
偏偏这时候,毛泽东又没有接到项英发的电报,失去了中共向国民党交涉,要求停火的最佳时机,于是7000人倒在了血泊当中。
一切都是那么巧,这也成了皖南事变的一大疑团。
于是,我划燃了历史的第二根火柴:两个价值观不一样的人,即使再优秀,也难得相处,甚至带来灾难。
叶挺(左)、项英(右)项英、叶挺能不是佼佼人杰吗?项英是中共早期的工人领袖,威望、职务曾一度在毛泽东之上;叶挺是北伐名将,国共双方共同看好的人物,如果不是飞机遇难,一定能够被评为“十大元帅”之一的。
可是他们的价值观不一样,让他们做搭档,就容易出问题,遇着小事出小问题,遇着大事出大问题,可是那个非常时期,哪有什么小事?
叶挺讲究军官威严,到部队视察时,穿将军服,或者皮夹克、西装,喜欢以马代步,而且前呼后拥,带一大帮随行人员。
项英却更亲近官兵,喜欢穿深灰色制式军装,习惯于轻车简从去部队。
叶挺讲究单独吃小灶,还专门从广东带来一个私人厨师,项英却要讲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叶挺酷爱摄影采风,项英估计宁愿与战士唠嗑。
所以,项英从骨子里瞧不起叶挺,而叶挺的自尊心,也不容许项英的有色眼镜,所以才出现,一旦有决策,就会双方不合的情况,最后只能是“项副军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在第二根历史火柴的微弱火苗下,我看到了两人阴沉的脸,然后火苗熄灭了,只留下一缕黑烟,消失在冰冷的空气中。
皖南事变的结局是,叶挺去谈判被扣押,项英却惨遭杀害。
为什么项英会惨遭杀害,而且是死在自己的副官(也有资料说不是副官)刘厚总手上,因为项英随身带着新四军的军费——大量的金条,刘厚总见财起意,于是开枪杀害了他,一同被枪杀的还有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
多年前,我在电视剧《新四军》里面看到过这个场景。我不明白,项英为什么会随身带着那么多金条,或许他很重视军费,让别人带着不放心。
但我知道,历史上因财外露招致杀身之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人性有极其贪婪的一面。偏偏项英遇到了这样贪婪的刘厚总,于是被下了狠手。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于是,我又尝试去划燃第三根火柴,希望借着那想象的火苗的光亮去假设:
如果项英不死,关于皖南事变的种种真相,或许就不会那么扑朔迷离了;或者叶挺不罹于空难,关于皖南事变的种种细节,或许会清晰浮现于后人眼前。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第三根火柴始终没有划燃,仿佛在人性的贪婪与世事的无常下受了潮,所以后人论起皖南事变来,总是那么有心无力。
不过,我还是努力去划燃历史的火柴,说明自己对于这段千古奇冤的一点看法,为了那7000冤魂。
因为他们没有死在抗日战场上,而死在自己同胞手上,或者说死在国共权力争斗的漩涡中,怎不让人哀叹!
卒章呓语:
请相信,
我的一切观点,
都是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