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作者: 晓多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21:05 被阅读84次
    荐书|《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余秋雨老师当时的散文特别受人欢迎,记得当时小的时候就读《文化苦旅》,所以这是一个华人世界的文化大家。但是近些年没有见他出过什么书,或者说他的曝光率日渐减少,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选择,他想离开一个世俗的文化圈,那里的纷纷扰扰,专心做一个文化人。

    为此他做了什么事情?一是辞掉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当时余秋雨老师可是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之一,去做文化行旅之人,探究文化和文明。二是不参加任何官方性质的活动,所以你看不到一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余秋雨,也不见他出席过什么重大的文化活动。三是他还是做一个学者做的事情,传道授业解惑。

    我看的这本书《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北大开设的一门课,主要讲的是中国文化史的。这本书就是课堂实录,当然这也是传媒的一次尝试因为这堂课是在凤凰卫视播出

    觉得这课蛮有意思的。因为学生都很有才华看过学生名单之后也就能感到学生都是精心挑选的,以至于我们看看这些学生、说出几个人都是现在比较有知名度的传媒人,比如说王牧笛,他是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的制片人和主持人;王安安,职业编剧;诸丛瑜,东方卫视记者、编导;当然还有一些台湾学生。

    这本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闪问,就是快问快答,学生有什么问题,余秋雨老师就快速回答,这是闪现智慧的一种方式。第二部分就是课堂的实录。这本书最早开始火不是在大陆,而是在台湾,在台湾,这本书长期排在畅销榜前几位,还加印了五次,后来才在大陆出版。

    我读了之后,第一个感觉:的确能够把整个中华文化通过一本书进行梳理,而且这种梳理不像读教材那么乏味,因为有学生的提问、老师的讲解相结合,这种感觉就有了画面。而且因为余秋雨老师本身文化底蕴很深,学生们一个个也不简单,都是北大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院里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互动起来产生的效果很好,就是不自然的就把书给读下去了,而且还能记住一些相关的中华文化的知识。

    第二个感觉:这本书写的比较散,因为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是传媒教学的一种方式,余秋雨老师在讲中华文化的时候,先厚后松,就是对于先秦文化、汉代文化这些比较早的讲授解读的多一些,中间的魏晋、唐讲授的还好,有创新,对于唐朝的诗人还有了排序,然后通过排序再讲授,宋讲的也比较充分一些,但元明清到近代的就不多了。可能是关于这方面的文化我们现有的资料比较多的缘故吧,毕竟余秋雨老师是学者,他是在研究或者说探究东西的,所以他探究的都是我们之前不了解的,要不然我们可能也不会去看,因为获取未知的知识是我们的天性。

    第三个感觉:突出了一些人物的重点讲授,因为文化就是如此,历史是有人和事件构成的嘛,讲了很多文化人物。比如屈原,最早的诗人;比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讲到这些人物的时候用的笔墨也多,比如庄子就是诸子百家中文化品质最高的人。汉代讲了司马迁;三国的时候讲了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魏晋的时候讲了竹林七贤、讲了郦道元、讲了陶渊明,讲了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画家讲了顾恺之。还讲了云冈石窟,北魏孝文帝,凉州风范,后面的唐宋元明清提到的更多了。

    我就说下这次看书记得比较深的四位名人吧:

    1

    一位是庄子,诸子百家里面文化品质最高的人,讲了很多他的小故事:比如说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来说明他对待生死的态度;还有楚王邀请他入仕,他在濮水钓鱼,问人家是做乌龟是在淤泥爬快乐还是被用来祭祀快乐,这是一种哲人的孤独感、寂寞感。这是他在战国纷飞年代寻求快乐的自我安慰。

    还有庄生晓梦迷蝴蝶,还有他的《逍遥游》南溟北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当然庄子还是一个寓言大师。海鸟到鲁国的寓言、“骈拇”的寓言、猴子“朝三暮四”的寓言、“盗亦有道”的寓言、路遇骷髅的寓言等等。

    庄子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美学家,他文章的水准是当时最美的,而且他提倡“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这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

    2

    一位是颜真卿。说真的,以前总觉得他是一个大书法家,有名的作品叫《多宝塔碑》。但是通过这部书,让我看到他的另外一个形象,一个非常有血性的文人,文武双全啊。

    怎么回事呢?

    就是颜真卿这个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当时颜真卿是一方太守,他是第一个举旗反对安禄山的人,在他的号召之下,十七个地方的太守起义,包括他的哥哥颜杲卿,而这个时候他的侄子颜季明是传达讯息的重要的一个人,就相当于马拉松一样,因为安史之乱,哥哥被抓,侄子也被抓,全都牺牲了,颜真卿写了《祭侄帖》,天下行书第二,情真意切述志的一篇碑文流芳百世,这又有点儿像毛泽东,毛泽东为了搞革命,家里牺牲了不少人,都为革命献身。

    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文化人格,颜真卿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作出了表率。当国家有难,统治者无法自暇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文化人有如此壮烈的事迹,这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3

    一位是黄公望,这是一位特别“无用”的画家。

    当这个老者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特别有兴致的去作画,他一笔一笔的做,画了七八年的时间才画了一幅画,画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带的景色,他画的时候不像前人那样写实,而是突出了写意,那种意境的存在。

    这么大岁数了用了那么久的时间画了一幅“无用”的画,本身需要什么心境啊,我们不少人功利而现实,做什么都着急,做什么都要有用,而这位老者心境却不一样,做“无用”之事,连他自己都觉得无用,最后还送给了一个叫“无用”禅师。但是没有想到这幅画却成为流传后世的名作,这幅画名字叫做《富春山居图》。

    4

    一位是耶律楚材。这个人是契丹人,就像乔峰一样,他的“国家”是辽国,还是皇家的后裔,却进入了金朝,后来又被元朝给吸纳。

    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人?

    是因为他一个少数民族的人却对儒家文化、汉文化有一种深深的痴迷,重要的是一种儒学弘扬者。

    多亏他是成吉思汗的谋士,他跟成吉思汗一路,虽然没有阻止元灭宋,但是他却儒学成为成吉思汗的思想,在辅佐忽必烈的时候,也就是元朝的建立者,元世祖,他推行了一系列的维护汉文化的政策。因此我们必须记住他,因为这是为历史作出了文化选择的大人物。

    如果历史人物,有一个文化身份的话,耶律楚材是一个顶级文化人。

    5

    所以看了这本书,突然想到一句话,文化有的时候是一种精神的密码。

    为什么余秋雨在华人世界那么受欢迎,说明华人对文化的高度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比较高一点的,而我们为什么也不如此呢?

    最后,这本书《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不错,读读或许会有启发。

    配两首《无题》供大家回忆、欣赏,最好记下来诵读:

    (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每天一本书,更多读书笔记请看个人公号:晓多会客厅,会有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wr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