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多的炫技,这也更忠诚于原著,但其实作品名称本身就是最华丽的双重隐喻,对阿米尔来说,风筝即是自私、懦弱、背叛。而于哈桑而言,风筝即代表洁净、勇敢、忠诚。
作品以七十年代的阿富汗为起始背景,年少的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是一对从小到大的伙伴,主角阿米尔性格懦弱,害怕得不到父亲的承认与宠爱,慢慢的开始嫉妒勇敢善良并对自己坚贞不渝的仆从玩伴哈桑,或许小时候的阿米尔根本没有体会友情的深沉涵义,哈桑对于他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忠诚且听话的玩伴与守护者,懦弱的他离不开哈桑的保护,甚至到风筝大赛的时候他也是在哈桑技巧的帮助下才得以赢得大赛的冠军,赢得父亲的肯定。
但是当哈桑为他追逐风筝而被拉瑟夫性侵的时候,他仅仅是躲在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哈桑绝望地挣扎,并且以他本就是低贱的人种这样的思维来给自己的懦弱与自私找借口,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我们愧疚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且无法挽回时,就会罪恶的选择去彻底摧毁以此来获得心灵另类的慰藉。
所以而后他又因为愧疚而不惜去自导自演一场偷盗污蔑哈桑,希望藉此来促使父亲驱赶哈桑父子。因为他记得父亲对他说过:“人最大的罪恶就是偷盗。”
而后哈桑父子主动离开,几年后阿米尔父子也因为战乱原因被迫把家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拉希姆看管,背井离乡。
在边境,当父亲勇敢的阻止士兵的欲行罪恶时,阿米尔仍然懦弱的试图阻止父亲。而后又几经辗转定居美国,阿米尔渐渐开始为自己曾经的所为而感到愧疚,大学毕业后阿米尔选择做一个作家,记录自己儿时的记忆,而后阿米尔和同样定居美国的将军之女结婚,父亲去世,作品初获成功。
直到有一天接到父亲好友拉希姆的电话。
从拉希姆那里,阿米尔获得了哈桑的信息,拉希姆离开时,找到哈桑并将房子继续托付给哈桑照看,而后哈桑却因此而和妻子一起被处死,唯一的儿子也被放到了孤儿院,此时阿米尔仍不去愿意亲赴向阿富汗,而想花钱雇人去接。拉希姆才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哈桑其实是父亲与仆人的私生子。
而后阿米尔才终于亲自启程回到战火纷飞阔别已久的家乡,在辗转曲折后才终于接回了侄儿、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纵观全篇,每一个人每一个形象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拉希姆、索拉博、阿瑟夫、将军、阿米尔妻子、甚至仆人阿里。但有一个人却实在不容忽视,就是阿米尔的父亲,其实哈桑的身份在开头便已经有了暗示,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促使阿米尔对哈桑背叛的始作俑者,因为他无法给哈桑一个正式的身份,所以只能把哈桑视为己出,努力制造对待对哈桑与阿米尔的平衡,这也使得阿米尔越来越有了一种要被夺去父爱的危机感,从而使得阿米尔由嫉妒转为背叛。阿米尔的父亲尽自己的努力行善事去赎罪,和哈桑的养父——仆人阿里同样从小长大,阿米尔父亲的介入把阿米尔的赎罪变成了两代人的赎罪。
对于这个人,在他不顾生命阻止俄国士兵的性侵行为时,士兵告诉他:“这是战争,战争无所谓廉耻。”阿米尔父亲肯定的对翻译说:“跟他说他错了,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尽管这句台词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我也忘记了原著是否有这样一句话,但我很愿意相信此刻的他已经得到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我内心深处更愿意把哈桑看做主角,或许是因为人潜意识里都趋向于美好事物,忠诚、洁净、勇敢、执着。而哈桑的骨骼里就烙着这样的标签,哈桑纯洁坚韧,他的内心对友谊有着一种执着的特质——守护。
所以从小到大,哈桑总是勇敢守护着性格懦弱的阿米尔,并为之做出一生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甚至在阿米尔背叛自己、陷害自己后仍坚定的承受所有,直至最后在为守护阿米尔废弃的宅院时付出了生命。但这会使得在这个社会中逐渐迷失的我们羞愧、怀疑。怀疑这世上真的存在这种亲情以外的友情,但我们却忽略了这看似荒诞与愚昧的品质才是我们人类本应拥有的特质,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更加没有资格去阴暗的揣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从阿拉米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懦弱、自私或是背叛。但同时我们亦要深喑我们内心同样与生俱来一直存在着哈桑,在繁杂且多变的生活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内心的尘垢堆积成疾,不求洁净明亮,但求无愧于心。
一直会因为一本书忍不住去看一部电影,看完后又满是失望,确实,文字积累堆砌的厚厚一本书想要用两个小时去表达出来,无论多专业的导演和演员都无法完整阐述与表达,胶卷衍生于科技,电影相比于原著,除了减少阿米尔更多的心理描写外,还有许多简化或者改变。
比如哈桑天生的兔唇,阿米尔最后在与拉瑟夫的打斗中也被打成了兔唇这种前后的对比;在哈桑被拉瑟夫性侵的时候,原著中挣扎的哈桑看到了躲在外面的阿米尔,而且性侵过程也不像电影那样直接略过;以及最后索拉博因为签证问题又一次经历了自杀……
或许是基于人类最原始的美好情怀,又或许是政治因素,亦或许导演也不愿意给这个本就荒凉的社会带来更厚重的阴暗。
于我而言,甚至于观众或者读者而言,其实都很好,原著给我们更多的心灵冲击,让我们能更正确的认识社会、审视自己,而电影则带给我们更佳的视觉效果,也更能简单直观的让我们看到一个灵魂的蜕变。
影片的最后,阿米尔告诉索拉博,“你父亲是追风筝的高手,他不必看天空就知道风筝飞向哪里,有人说他只是在追逐风筝的影子,但我知道不是,他就是知道它在那里。”
是的,哈桑没有刻意去追逐至善至美,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它们从来就一直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灵魂里。
阿米尔在公园里用哈桑的技巧和索拉博一起赢得了风筝之战,“你要我为你去追风筝吗?”当索拉博脸上舒展出羞涩的笑容轻轻的点头,阿米尔顺速的朝着风筝坠落的方向顺速跑去:“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这是曾经稚嫩的哈桑对友谊的承诺,并为此坚守一生。而阿米尔却终于将这个承诺赠予了哈桑的儿子,我愿意相信,这个承诺再无关于亲情,无关于愧疚,只关于放飞、关于救赎。
也就是这一刻开始,阿米尔内心的自私、懦弱与背叛终于得到放飞,阿米尔才终于迎来了救赎的契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