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说出来,就不是永恒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如果被命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在解释这两句话之前,我们先来听三个故事:
1、
【第一个故事】:
1508年,一代大儒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镇,结果去了之后最令王阳明惊讶的不是异常的气候,也不是落后的风俗,而是当地黔西县的老百姓竟然在祭祀一个古代的大恶人——象。①
象是什么人?众所周知,我们的上古传说中有“三皇五帝”,五帝之中有一个贤明神武的首领叫舜,跟他的前任“尧”并称为上古圣王。他们二人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可谓是源远流长,孔子一辈子的最高指导原则其实不是周礼,而是“祖述尧舜”②,后世帝王的最高追求其实也不是“五霸七雄”,而是“尧舜之治”,所以几千年来“尧舜”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圣人”的代名词。
而这个“象”——正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
他不仅坏事做尽,而且还做的很绝,联合父母三番五次置舜于死地,企图杀兄霸嫂,取代舜继承王位,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舜当上了领袖,不仅没有计较,还以德报怨,封他去南方做了诸侯③。
所以,几千年来象对于中国人来说约等于“恶人”的代名词。
但是问题来了,贵州黔西地区的老百姓为什么要祭祀这么一个大恶人呢?
2、
【第二个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个学者叫王苹,王苹有一侄子叫王谊。年方十四岁,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最高的理想是报国。满脑子装着恢复山河,整日里想着一统中原,对秦桧那个主和派,恨得是牙痒痒。
有一天他练习写字,忽然心生激愤,悲从中来,于是模仿皇上的御批写了张纸条:
“可斩秦桧以谢天下。”④
没想到阴差阳错,纸条被家中的仆人偷走,并被要挟黄金千两。王谊家里拿不出赎金,恶仆立马向有关部门举报。于是王谊入狱,被判死刑,择日问斩。
秦桧知道后,好奇的拿来纸条端详了一会儿,你猜猜,秦桧这个大奸臣会怎么做?
3、
【第三个故事】:
前几年报纸上的有这么一则真实的新闻,在某个夏天的雨夜,一位孤寡老人被货车撞倒在地,奄奄一息,司机逃逸,四周无人救助,一位妇女大发善心将老人送进了医院。不仅垫付了药费,还精心照料了老人好几日。
媒体知道后,对此事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和报道,头版头条基本都是:
老人因祸得福,捡了一个女儿。
没想到两个月之后,这个妇女收到了医生的最后通牒:
老人的腿必须马上截肢,而且以后生活无法自理!
你猜猜,这个事情的结局是什么?
这三个故事,留待思考,接下来我们解读《道德经》正文。
4、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说,但说出来就不是永恒之“道”了。)
【通俗解读】:
只要你开口说话,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描述。
描述的本质是什么?
是你用“语言”给这个世界的本质画像。
所以,只要你把“道”说出来,“道”就会自动的静态化、凝固化、片段化,表现为一副素描甚至是粗糙的漫画。而那个真正动态的、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永恒之道”,你只能用心去领会,用生命去直观和体悟,不能言传,也根本无法言传。
这就叫“道可道,非常道”。
5、
㊣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以被命名,但命名之后就不是真正的“名”了。)
【通俗解读】:
我们经常会给人起一些名称,这个人是农民,这个人是工人,这个人是医生,这个人是教师,这个人是企业家,这个人是吃货,这个人是书呆子,这个人是抬杠冠军等等。
但是,这个人只是农民、只是工人、只是医生一个角色吗?
肯定不是!
这些名称其实都是一种隐形的“紧箍咒”,都是俗世强加在每个人身上的重担和锁链,因为在哲学意义上,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种身份:
比如一个农村男子,他在地里是农民,回到家里就是丈夫;在父母面前是孩子,在孩子面前又是父母;他去了菜市场是顾客,卖玉米的时候又成了商家;他小学的时候可能是学霸,但到了初中反而是差生;他在学校里或许受同学轻视,但毕业后或许就变成了被同村人膜拜的硬汉;在他可能上午扶老太太过马路,下午就在村长家里搞合污;他今天被人欺负的时候是弱者,等到某一天他拥有权力或许又会变成不择手段的强者.......等等等等
视角还有更阔大一点儿,这个农村男子在他的猎狗眼里,是什么样子?在野兔的眼里,又是什么形象?你会发现,这个男子的身份就像一个无理数,可以无限不循环地一直排列下去......
那么请问,他是谁?
再进一步,人是什么?
没错,人本质上是一种不能被命名也无法被定义的动物。
换句话说:
每个人其实都有无限可能,并没有某一种固定不变的本质。人就像一汪泉水,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存在状态。
6、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给人的这种存在状态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此在”。法国大思想家萨特给人的这种存在状态立了一个哲学命题叫“存在先于本质”。
谈到这里,前三个故事的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先说第三个故事:
见义勇为的妇女在收到医生的最后通牒(截肢)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这个妇女的第一反应是——放弃!没错,这个妇女与老人萍水相逢,无亲无故,却不得不面对道德和舆论的双重压力:
是好人做到底,继续照顾残疾老人的下半生?还是中途退出,咬着牙离开去过自己的生活?
继续照顾?但是自己也有工作,有家庭,还有双亲要侍奉,哪有多余的金钱和精力?咬牙离开?但是又怕辜负社会的期待,愧对“好人”的称谓。所以在收到医生通牒的那一刻,她看着病床上的老人,不由地仰天痛哭,悲从中来:
“你为什么要横穿马路,为什么要让我看见……”
最后,她沉浸在纠结与痛苦中不能自拔,心一横,反正老人无儿无女,如果截了肢,手术费不说,晚年肯定还是没人照顾,那将是多么凄惨悲凉!还不如现在早解脱的好。
于是,这位见义勇为的妇女用被子蒙住老人的头,将他捂死在床上。
消息一出,全民震惊!这么善良的人怎么会杀人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殊不知,人性如水,随方就圆。
好人在特定的环境和心境的下,同样会做出邪恶之事。只是我们的对人性的理解太片面,天真的以为人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生物,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好人永远是好人,恶人一辈子都在做坏事。
其实,这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了后天教育的毒害,思维被“名”所困。其实在哲学终极意义上,人哪有什么固定的本质?这个道理反过来也一样成立:
坏人在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也会做出善良之举。
这,就是第二个故事的答案。
7、
秦桧被辱骂之后,拿着“可斩秦桧以谢天下”的字条,端详了好一会,最后得知原来是出自一个十四岁少年之手,于是叹了口气说:
“小孩子闹着玩,何必要人性命呢?”
于是第二天亲自向宋高宗说情,赦免了王谊。
没错,大奸大恶的秦桧竟然宽洪海量的放过了折辱自己的少年王谊,这是为什么?由于史料无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王谊的叔叔王苹本来备受宋高宗赏识,前途无量,但因为此事被罢官,终身没有再启用。
由此可见,当时的秦桧如日中天,权倾朝野,杀一个小小的王谊简直易如反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但是,秦桧却在政治斗争中动了恻隐之心,并未赶尽杀绝。
或许是因为岳飞已死,秦桧觉得其他人对自己构不成威胁,也或许是因为秦桧在少年王谊的身上看到了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还或许秦桧纯粹就是不想跟一个小孩子计较。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秦桧请宋高宗赦免了一个模仿皇帝御批折辱自己的少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当然,这并不是给秦桧翻案,而是我们要明白:
哪怕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只有恶念,只会做坏事,从没有发过一丝善心,从没有行过一次善举,从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一抹温暖和亮色。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的答案。
8、
贵州黔西地区的老百姓为什么会祭祀“象”这么一个不择手段夺王位的大恶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象被封到南方做诸侯之后,舜又派了几个能臣贤士去监视和辅佐。结果,在这几位贤臣的影响下,象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几十年后,竟然变成了一个贤明仁德的君主,轻徭薄赋,与民同忧,极大地造福了当地。
所以黔西地区的老百姓才会专门建立象祠,以示纪念,一代又一代供奉了几千年。直到今天,黔西县的象祠依然香火不断,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几乎是瞠目结舌,久久不能平静,大惊之余,还专门写了一篇《象祠记》以表震撼和敬意。
那么,听完上面这三个故事的答案,你还认为人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吗?
9、
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德国的哲学天才尼采的意见,尼采给曾经把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三变”:
骆驼——狮子——婴儿。⑤
所谓骆驼,是第一阶段,代表合群性,背负着世俗和传统的思想重担,即背负“过去”。但是很多人总有一天会觉醒,会努力摆脱社会的枷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勇于做“自己的国王”的精神——正是狮子。所谓狮子,是第二阶段,代表独立性,追求着自己想做的事,即指向“未来”。
但是,狮子并不是最高阶段,最高境界是婴儿!
为什么?很简单!
因为婴儿代表着人性的无限可能。
你既无法通过父母的状态去断定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也无法预言刚出生的婴儿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
婴儿既不像骆驼那样被“过去”所牵绊,也不像狮子那样被“未来”所制约,婴儿是真正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法被“过去”规定,也无法被“未来”预设。
一句话:
凡是对人的规定和预设,皆错!统统都是俗世为了省心省事而发明出来的“紧箍咒”。
10、
这就是释迦牟尼在佛教中被称为“如来”的根本原因,什么是“如来”?所谓如来,顾名思义,就是“如同来了”。不得不说,这个词真是绝妙之极,绝妙在哪里?
绝妙在“如来”既不是一个“过去式”的语态,也不是一个“将来式”的语态。因此你既不能问如来——“你从哪里来”,也不能问如来——“你要到哪里去?”
如来,只是如来,如同来了而已。
“如来”永远都在“来”的路上,也永远都在“去”的路上。你只能用心,去直观和感受“如来”此时、此地、此一刹那的状态。你既无法通过如来的“过去”规定——如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无法通过如来的“未来”——预设如来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如来就是婴儿,就是“此在”,就是一汪清泉,永远新鲜,永远涌现,永远变动不居,永远“心无所住”,在这就是《金刚经》所谓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⑥
总而言之:
凡是披在一个人身上的“名”,不管它是什么“名”,统统皆错。一千个名,一千种错,一万个名,一万种错。
因为你一旦给人起名称,下定义,贴标签,就等同于把人当成死人,把暂时的名象当成了永恒的本体。所以老子说:
“名可名,非常名”。
11、
最后,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只是专门针对人吗?显然不是!因为,不只是人,动物和植物,世间万物也同样如此。
这就是东方哲学的高明之处,因为老子站在一个比西方哲人更高维度的思想领地上思考问题。
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和萨特,他们都认为:
只有人——不可被定义,至于“物”——是可以被定义的。
其实错了!为什么?
比如说:
你家里有一把椅子,难道它永远只有椅子一种功能一种可能性吗?
绝对不是!它只有在人需要坐的时候,才是椅子。
如果你想按个电灯,它就可以是凳子;
如果你要跟人打架,它就是可以武器;
如果你在家带孩子,它就可以是玩具;
如果你冻得要死,它就可以是柴火;
如果你饿的要死,它甚至就可以被当作食物;
如果你要扔掉它,它又可以是一堆等待被回收并重新利用的木料;
如果是在雨天的野外,小动物会把椅子当做雨伞;如果蚂蚁搬家路过,会把椅子当做穿越的高山;如果......你会发现,椅子的身份竟然跟人一样,也是无理数——可以无限不循环地一直排列下去......
所以,椅子是什么?
它同样没有本质!同样不可被命名,不可被定义。也就是说,人和物本质上都一样,有无数种可能性。不管你给它定义了一种可能性还是十种可能性,其实就等同于否定了它千万种其他的永恒的可能性。
所以,十七世纪荷兰的大哲学家斯宾诺莎有一句名言:
“规定即是否定。”⑦
黑格尔狂妄了一辈子,唯独对斯宾诺莎的这句话情有独钟,反复在自己的著作里引用,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他的名言。
其实,东方的哲学家们早在2500年前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佛教里的一部无上经典《金刚经》有一句话: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⑧
什么意思呢?
如来用语言说出来的这个“世界”,不是本来的世界,是人们约定俗称的、名义上的“世界”。
所以老子说:
“名可名,非常名”。
【参考资料】:
1、王阳明《象祠记》
2、《礼记•中庸》
3、《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布衣入馆》
5、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三段变化》
6、《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7、《斯宾诺莎书信集•第50封》
8、《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