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子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酷说老子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7:20 被阅读1456次

    题引:

    当年陈胜在锄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

    苟富贵,勿相忘。

    不料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

    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

    后来陈胜起义后自立为王,这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

    他们进宫以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第一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新来的僧人下山挑水。

    僧人挑了满满的两桶,老和尚的木头只装了七分满。

    僧人嘲笑道:“老牛破车半桶水。”

    老和尚并不理会,转身就走。

    僧人一路上小心翼翼,前泼后洒。

    终于满头大汗的挑回了寺庙,顿时放松警惕,不慎绊倒。

    两桶水变成了空桶,老和尚回过头说:

    “蠢牛犁地一场空。”

    我相信有许多人听完这个故事,都会疑惑重重。

    他们会说:

    “滑倒只是个意外,怎么能以意外来断定年轻和尚是笨牛呢?”

    还有人会说:

    “这种故事就是骗三岁小孩的,成年人谁不知道‘话留三分软,水挑七分满’?”

    2、

    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根本没有看懂这个故事。

    因为故事本身只是一则寓言,是不能用现实逻辑来推理的。

    或者说,这个故事对于某些人来而言,

    其实就相当于一座监狱,活生生地困死了许多人的认知。

    首先,摔倒真的只是一个意外吗?

    我们都知道:

    人生要走的路,不知道比一条山路困难多少倍。

    人生背负的欲望,又不知道比两桶水沉重多少倍。

    在这则寓言中,

    上山和下山的路,就代表了你一生的长度。

    你以为年轻和尚第一次挑水,明天还可以重来,就像有人以为还有来生一样可笑。

    3、

    其次,你之所以认为这是骗小孩子的童话。

    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挑水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殊不知在这个寓言中:

    桶里装得并不是水,而是你的欲望。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把桶里的水换成金子,你还敢说你只挑七分满吗?

    4、

    让我们翻开《洛阳伽蓝记▪卷四》以及《魏书▪皇后列传》,

    便会发现古书里的两处记载,联手演绎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魏孝明帝时期,府库充盈。

    连走廊里也堆满了钱绢,清点十分困难。

    于是胡太后突发奇想,干脆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给文武百官。

    条件是: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量力而行,能拿多少都是你的。

    于是官员们欢呼雀跃,卯足了力气搬运。

    有的人扛二百匹,再不济的也扛一百多匹。

    一个个东倒西歪,丑态百出。

    其中有两个人:

    一个是章武的王融,一个是陈留的李崇,

    都因为背的太多不胜其重,摔倒在地。

    结果是:王荣是崴伤了脚,李崇是扭伤了腰。

    胡太后一看他俩贪得无厌,于是下令夺回绢帛,两人只好空手而回。

    后来民间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个顺口溜:

    “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当时只有一个叫崔光的官员拿了两匹。

    胡太后问:

    你为什么拿的这么少?

    崔光说:

    我只有两只手,正好拿两匹,足矣!

    5、

    初看这个故事,十分疑惑。

    绢帛不就是一些绸布吗?有什么稀罕的?

    后来一查才知道,在六朝时期,绢帛就是“硬通货”。

    相当于是钞票,金银钱币什么的根本不入流。

    那个时候的小偷,不偷钱币,偷绢帛。

    那个时候的土豪,炫富不炫钱,炫绢帛。

    甚至到了唐朝时还是如此: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问当时的首富王元宝:

    “你家产有多少?”

    王元宝回答说:

    “如果我用一匹绢,系陛下南山里的一棵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杂录三》

    钱币真正取代绢帛的地位,根据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的说法,起码是发生在唐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那么那个时候一匹绢值多少钱呢?

    《北史·邢峦传》记载:

    “旧格制:生两口男者,赏羊五口,不然则绢十匹。”

    意思是:

    家里生两个男孩,朝廷奖赏五只羊或者十匹绢,任选其一。

    也就是说:

    一只羊的价格大约是两匹绢。

    6、

    所以扛二百匹绢,就相当于是扛了一百只羊。

    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的话,起码是五万元以上。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文武百官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了。

    当场受伤的人只有王融李崇,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有多少人摔倒,我们不得而知。

    真正清醒的智者,只有崔光一人而已。

    其实王融和李崇算幸运儿,起码摔倒了还能爬起来。

    有的人摔倒了,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跤。

    7、

    美国西部大开发初期,地广人稀,地价十分便宜。

    当时的土地出售方式是:

    交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购地者跑马圈地。

    也就是说,你骑马一天能跑多大的面积,就能划分多大的土地。

    顺带一说,在我国清朝入主中原初期。

    顺治帝就曾让八旗子弟实行过跑马圈地的政策。

    后来美国的马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那就跑步圈地。

    有一个人付钱之后就拼命奔跑,从早晨到中午。

    一步也不懈怠,唯恐少得一寸土地。

    跑到黄昏眼看太阳落山,他才意识到:

    如果自己在规定时间不能跑回起点,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他更加不要命得狂奔。

    遗憾的是,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回起点时。

    一跤摔倒在地,气绝身亡。

    卖主见状,只好将他草草地埋葬。

    而他最终所占的地方,不过是一口棺材的大小。

    8、

    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故事呢?

    其实这三个故事代表了我们人生三种的状态。

    有的人只是摔了一跤;

    有的人摔伤了脚,终身残疾;

    也有的人摔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

    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

    持盈不已。

    一般来说,我们根本不具备崔光一样的自知之明。

    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能挑得动、能扛得动、能跑得动。

    但是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输给了欲望。

    所以老子才劝说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二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

    一个尖锐的利器,不可能长久。

    为什么呢?

    因为物器的锋利,是人为的。

    凡是人为的东西,必然会回归到自然状态。

    2、

    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有一条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定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宇宙万物都是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

    因为有序的状态,都是外力和人为整形而成的。

    无序的状态,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3、

    ,是一种人为整容出来的有序状态。

    所以有序,要比无序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那么,有序状态自然要比无序状态更加难以保持。

    也就是说,有序是无法长久的,必然会归于无序。

    所以老子说: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第三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

    当我们明白了熵增定律,就会明白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

    一个人的富贵,就是一种超级有序的状态,

    而要维持他的富贵,绝对是一件超级艰难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是绝对不可能事情。

    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等等的俗语。

    2、

    1943年,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过一本书叫《保富法》。

    当时在《申报》上连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

    虽然其中充满了逼捐的仇富心理,惹人反感。

    但是书中对贫富兴衰的描述,则不失为一种真相的记录。

    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

    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

    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

    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

    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

    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聂云台身在富贵之家,所以接触的都是一些社会豪门贵族。

    他的所见所闻,称得上是触目惊心。

    他亲眼见证了海量的富贵大家,最后堕落成了街头的市井小民。

    其实翻开二十四史,处处都放映着这些富贵无常的电影。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国家图书馆里观赏过了。

    所以历朝历代道家人物基本上都是反对金玉满堂的,唐代有一个道家的隐士叫赵蕤

    可能他的名字你并不熟悉,但是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弟子,就是大诗人李白。

    师徒二人当时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他写过一本书叫《长短经》,里面就批评了两个帝王聚财的例子。

    3、

    周厉王爱财,因而特别宠爱当时建议他实行敛财的荣夷公。

    大夫芮良劝谏说:“利益,是世上万物自然产生出来的,是大地宇宙包容承载的公共财产,有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可是世上偏偏有人妄图独占它,那可就后患无穷了。天地万物是众生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要从中获取他的生存所需,怎么能独自占有呢?如果有谁执意要这样做,天下怨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甚多而又不防备大难临头,荣夷公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国王,这还能长久得了吗?”

    后来,周厉王果真被放逐了。

    还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文候的仓库发生了火灾,文武大臣们都表示哀痛。

    公子成父却走进来祝贺道:

    “我听说天子把天下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诸候把自己的领地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你现在把国家的财富都储藏在国库里,显然藏得不是地方,这种藏法,不发生火灾也要发生人患。幸亏没有发生人患,不也挺好了吗?”

    魏文侯听了幡然醒悟。

    4、

    这两个事例大体反映了道家的财富观:

    芮良认为财富都是人类从大自然中盗取而来,最终都要回归到自然中去。

    公子成父认为财富都是取之于民,所以应该用之于民。

    怎么能占为己有呢?

    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思想上的熵增原理。

    对中国影响巨大,所以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句俗语叫: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句话的主角,说的就是财富。

    不过人类一般在活着的时候,是不会醒悟的。

    5、

    比如像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一生东征西讨,富有四海。

    但是他在临死前却留下了三个遗愿:

    第一,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

    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

    第三,把自己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部下们大惑不解,亚历山大说:

    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所有疾病。

    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

    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

    亚历山大的三个遗愿,无非是在叙述着八个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第四句】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

    大凡富贵者,很少有不气骄志满的。

    为什么呢?

    这正是人性的弱点。

    2、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智者,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

    有一次他到秦国游玩,向当时的相国范雎辞别。

    范雎问:公子即将离去,没有什么指教吗?

    公子牟说:

    “贵不与富期,而富至;

    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

    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

    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

    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应侯拜谢道:公子所教,厚于千金。

    ——《战国策•赵策三》

    可见,富贵而能克服骄奢的人已经算得上是人中龙凤。

    比如像子贡作为一方富豪,自以为境界高超。

    有一天向孔子炫耀说: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笑了笑说:

    勉勉强强吧!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2、

    子贡相反,晋代的石崇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一直以来都被后世当作“标本”一样研究和探讨。

    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可谓是全民关注,路人皆知,这里不多赘述。

    后来赵王司马伦专权,派兵来追杀石崇。

    石崇临死前说:

    “你们这些奴才,还不是为了我的钱吗?!”

    杀他的人骂道:

    “既然知道是因财招祸,为什么不早些把家财散了?”

    石崇一下被问的哑口无言。

    3、

    《保富法》有一句话说的不错: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意思是:

    仁者将财看作身外之物,财产只是一个火把,照路而已。

    不仁者把财产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宁愿把自己当成蜡烛点亮,炫耀于世。

    以至于西方有一句谚语说:

    对一个人最大惩罚是什么?让他拥有财富。

    为什么呢?

    老子抢答曰: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明代文学家梅鼎祚写过一部杂剧叫《昆仑奴》,第一折写道:

    “聊学那王翦置田,萧何请苑。

    人都道俺穷奢极欲,哪知是明哲保身。”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

    王翦置田和萧何请苑。

    2、

    先说王翦置田: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因为不听王翦以六十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

    派遣李信率军20万攻楚,大败而归。

    于是秦始皇亲自骑马拜见,请王翦出山。

    王翦推迟不得,但条件必须是六十万兵马。

    秦始皇应允,并亲自践行。

    王翦临行前突然提出了一个不光彩的要求:

    请秦始皇赏赐自己美宅和田园。

    行军路上,还专门派使者三番五次地督促。

    3、

    其次是萧何请苑:

    公元前196年,黥布谋反,刘邦亲自挂帅讨伐。

    然后派使者打听萧何在后方的动静,

    使者如实以告说:“萧何每天安抚百姓。”

    刘邦听了闷然不乐。

    于是有人劝萧何强占百姓田苑,表示自己无篡权之志,以消除刘邦疑心。

    萧何照做,刘邦听说后果然龙颜大悦。

    4、

    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

    这是一个自古以来许多人天天挂在嘴边,却夜夜憋在心里,就算失眠也想不通的问题。

    这四个字在道家学派中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佛教界的“阿弥陀佛”

    就像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许多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功成身退”就可以算是天道。

    其实,道德经的谆谆告诫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鸡汤。

    老子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却拒绝提供推理的过程。

    实际上,老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那他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

    老子是放眼纵观三皇五帝春秋史之后,根据统计学原理,总结出了这一套完美的规律。

    那么现在,应该是揭开这条规律神秘面纱的时候了。

    5、

    先来讲一个“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

    在1970年由日本仿真机器人教父级人物森昌弘提出,意思是:

    机器人的外表与人类越相似,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度越高。

    但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超过95%,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人类会对机器人的好感度会突然跌落至谷底,厌恶至极。这个曲线,就叫恐怖谷。

    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的解释有好几种,我觉得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是生物遗传学的解释。

    人类的大脑中千百万年进化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人类需要识别周围的一切生物是人类还是“非人类”。

    它们的行为是友好还是敌意,以便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

    人类的大脑储存着一个对外界自动归类的系统。

    喜欢确定的东西,讨厌不确定的东西。

    喜欢一切黑白分明的感觉,而厌恶一切牛马难辨的情绪。

    6、

    当机器人仿真度低于95%的时候,人类很容易识别它是“非人类”,所以是“确定“的状态。

    当机器人仿真度高于95%的时候,人类就开始陷入两难的境地。所以是“不确定”的状态。

    这种“两难的境地”,就是促使人类的大脑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

    而现代心理学早已经证明:

    人类的一切恐惧心理,都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因为我们不知道机器会做出人类嬉笑怒骂的表情,还是机器人生硬呆板的动作。

    恐怖电影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以达到吓唬观众的效果。

    7、

    现在我们回到王翦萧何的问题上。

    王翦统帅了秦国全部的六十万军队,所以他在秦始皇的眼里好感已经超过了95%,

    秦始皇看到王翦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同类。

    关键的问题在于:

    秦始皇根本无法预测王翦下一步的动作。

    是准备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还是一如既往,为我所用?

    也就是说,秦始皇陷入了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陷入了对未知的恐惧。

    刘邦同样如此,历史学家们给这种心理学上“不确定”的心态,起了一个词叫猜疑。

    王翦通过“置田”的手段,巧妙地破解了“恐怖谷”的危机。

    秦始皇后来跟侍臣大笑着说:

    我一直以为王翦是一代人杰,原来也是贪财好利的庸碌之辈。

    刘邦当初听到萧何“请苑”的消息后,也是哈哈大笑。

    心里也一定想:

    我一直以为萧何高风亮节,没想到也会做一些欺民盗利的市侩小人。

    8、

    那么现在,我们解决了“功成身退”的第一个原因。

    就是上层领导为什么会忌惮甚至打压你的成功。

    还有一个问题,下层群众对你成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9、

    先讲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

    当年陈胜在锄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

    苟富贵,勿相忘。

    不料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

    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

    后来陈胜起义后自立为王,这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

    他们进宫以后,嘴里除了吃香喝辣以外,就是抖落陈胜的不堪往事,以便将陈胜的成功拉低到与他们同一条水平线上。

    最后陈胜忍无可忍,怒斩一人,其他人于是纷纷鸟兽哄散。

    朱元璋当皇帝时也有类似的遭遇,最后同样是以杀发小而告终。

    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总,或多或少都遭遇过类似的被熟人自摆乌龙揭老底的事件。

    10、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般情况下,除了父母家人以外,没有人希望你成功。

    而且越是与你关系亲近的人,越不愿意看到你成功(有时候甚至是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因为一旦承认了你的成功,就等于承认他们自己的失败,这无异于是让他们在精神上自刎。

    所以人性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那些落后的人永远都希望前面的领先者们突然摔倒。

    即使你赢得了比赛,拿了名次,领了奖金。

    在他们眼里,你也只不过是撞了狗屎运而已。

    无论你飞得多高,他们都能用三言两语就把你贬低到地面。

    尽管你是一只会飞的鸟,他们只是不会飞的家鸡。

    这些领先者们摔倒后一般有两种结局:

    情况略好的,树倒猢狲散。

    情况糟糕的,墙倒众人推。

    那么人性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条规律呢?

    这就要从心理学说起。

    11、

    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

    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

    “生本能”“死本能”。

    而在我们的普遍观念中,认为人类的本能只有一个:

    那就是“趋乐避苦”,或者叫“贪生怕死”

    其实不然,因为人类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才会听命于“趋乐避苦”和“贪生怕死”的指令。

    在人类的潜意识领域中,“死本能”才是真正的国王。

    “生本能”是建设性的,“死本能”是破坏性的。

    这一点我们从原始生物学熵增理论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

    所以生本能死本能同样重要,就像人类的清醒睡眠缺一不可。

    人既有清醒的欲望,也有睡眠的欲望。

    生本能死本能组成人性,清醒睡眠组成人生。

    12、

    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

    我觉得弗洛伊德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只有人类个体才有生本能死本能,其实人类的群体同样有生本能死本能。

    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更直白一点,

    人类群体也有“毁灭本能”“延续本能”。

    证据呢?

    首先,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研究发现:

    爱的关系(或者说情感联系),构成了群体心理的本质。

    其次,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明确指出:

    群体的第一特性是,人数要永远增长。

    这两个观点,可以证明群体具备天生的“生本能”,即“延续本能”。

    13、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对群体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

    他对群体的批判,我们可以挑出其中三句话作为代表:

    群体的力量具有纯粹的破坏性;

    群体的作用就像是加速死尸解题的细菌。

    群体的规律是永远回到野蛮阶段;

    再者,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也提到:

    群众最爱破坏房子和物品,而群众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对一切界限的攻击。

    还有,英国社会学家麦孤独在他1906年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中,直接开骂道:

    群体的行为就像未开化的野蛮人。

    以上三条论断,足以证明群体具备强烈的“死本能”,即“毁灭本能”。

    14、

    当我们了解了群体的性格之后,就会对“功成身退”的观点有所体悟。

    因为一个“功成不退”的个体,在群体的眼里,是需要毁灭的人。

    个体成功的本质:

    是摆脱平庸,摆脱千篇一律。

    但是,这是群体决不允许的。

    因为群体的本质恰恰相反:

    是抹平棱角,抹平独树一帜。

    那么群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都知道,通常所谓的成功人士有两种:

    一种是对群体有利的人,利大于弊,俗称好人。

    一种是对群体有害的人,弊大于利,俗称坏人。

    但是这两种人脸上,并非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贴着“好”“坏”的标签。

    即使有标签,

    坏人的脸上也大多贴着一个高清版的微笑。

    好人的脸上反而经常贴着一些马赛克式的关心。

    所以,好还是坏,区分起来绝非易事。

    于是群体为了方便起见,秉承着一个原则: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总而言之,人类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就像是一种新生的单细胞生物,完全是靠本能行事。

    佛洛依德认为群体的精神意向是:

    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糙的。

    法国社会学家莫斯也认为群体的精神状态是:

    单一的情感,单一的思想,单一的躯体,单一的灵魂。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甚至指出:

    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但是组成的集体智商只有六十二。

    那么群体的心理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实不相瞒,我在群体的这个心理迷宫里饶了很多年。

    终于在通往生物学的一条羊肠小道中,看到了隐隐的曙光。

    15、

    一个75公斤的成年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

    而每一个细胞从出生到死亡,最多分裂50次然后死亡。

    所以,人体每天都会有数十亿的新细胞诞生,也会有数十亿的旧细胞死亡。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陈代谢”。

    那么旧细胞是怎么死的呢?

    你可能都意想不到,其实它们都是自杀的。

    旧细胞的身上,有一种武士道精神,它们会根据基因的命令集体“剖腹自尽”。

    这个过程,生物学上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旧细胞心有不甘,拒绝执行基因的命令。

    并且宣布独立,自主进行分裂和繁殖。

    最重要的是,它们不受分裂次数限制,可以无限繁殖。

    这些细胞,我们给它起了一个生物学名称叫:

    癌细胞。

    16、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分裂出3000——6000个癌细胞,不过无须担心。

    我们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超级杀手叫NK细胞,会把这些“反叛者”们全部灭口。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细胞。

    基因不仅不会让它们自杀,还会命令它们无限繁殖。

    我们也为这种细胞起了一个名字叫:

    生殖细胞。

    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在1881年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

    所有的细胞都为了保证生殖细胞的延续。

    也就是说,所有的细胞只能分裂50次,然后自然消灭。

    只有癌细胞生殖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永生不死。

    所以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细胞群体中的变异体。

    区别只在于:

    癌细胞会使人体趋向毁灭,生殖细胞则使人体得以延续。

    其实这两种细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社会上的两种人。

    一种是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坏人。

    17、

    只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可以凭本能轻易地分别出癌细胞和生殖细胞。

    而人类群体社会的的发展才不过几十万年,对社会上的一些“变异体”根本无法轻易判别其有益还是有害。

    所以:

    一个成功的个体对于群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变异的细胞。

    而群体无法轻易判断出你是一个“癌细胞”还是“生殖细胞”。

    也就是说,在群体眼里,你就像相当于是薛定谔的猫。

    群体同样会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陷入未知的恐惧。

    那么一个成功的个体,如何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坏人,或者不是一个伪装的坏人呢?

    只有两种办法:

    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死,其次是功成身退。

    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对这两种人相对来说,十分宽容。

    而有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行为之所以遭人唾骂,

    就是因为他们像癌细胞一样,不创造价值,却无限地消耗社会能量。

    18、

    一般来说,成功人士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不择手段式的,第二类是圣徒式的。

    再讲两个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载过的黑事迹:

    第一个黑事迹:

    天国崛起初期,湖南有一位名将叫王錱(zhēn)(1825 ~ 1857)。

    他能征善战,惯常以少胜多。

    当时太平军中流传着一句警语:

    "出队莫逢王老虎"。

    所谓王老虎,说的就是王錱。

    他是最早的湘军团练专家,当时曾国藩奉皇命初来乍到时,还是一名实习小白。

    可以说是他一手将曾国藩带出来的,后来曾国藩翅膀硬了以后。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展个人的势力,于是处处打压王錱。

    以至于两人在战场上互不支援,势不两立。

    内耗了几年后,三十三岁的王錱病死。

    后来王錱老湘营全部追随了左宗棠,专门与曾国藩对抗。

    19、

    第二个黑事迹:

    黄胜林,是曾国藩账下的一个千总。

    当初的湘军经常拖欠军饷,有一次黄胜林带头讨饷,声势浩大。

    曾国藩一看众怒难犯,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发还了军饷。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通知正在前线带兵的黄胜林回来领赏受封。

    黄胜林不知是计,回来就被五花大绑、斩首示众。

    黄胜林的那些部下,虽然史书没有记载,

    但是哪一个人的心里,不会对曾国藩有所记恨呢?

    20、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

    其实,我们不难想象。

    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企业家,政治家等等。

    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不是曾国藩二号,曾国藩三号呢?

    有几个人的双手像白纸一样干净呢?

    又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踩过别人的肩膀甚至是尸体呢?

    曾国藩在剿灭了天平天国之后:

    第一件事就是解除了弟弟曾国荃的职务,

    第二件事就是裁减了十分之九的湘军。

    他时刻都牢记着自己曾经干过的这些龌蹉事迹,就像埋下的不定时炸弹。

    只要放松警惕,那些仇人随时都可能会将自己的人生毁灭。

    所以他不敢不功成身退,也不得不功成身退。

    只是,自古以来不择手段的人多于牛毛,但是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者却少于麟角。

    于是,曾国藩就悄然变成了官场偶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再来说第二种成功:

    圣徒式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敌人会更少。

    其实不然,好人做好事,虽然帮助了一些人。

    但同时会损害另一些人的利益,得罪另一个群体。

    而我们应该知道一条铁律:

    主宰这个世界命运的并不是真理,而是利益。

    每个人都为自己利益而获,每个阶层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所谓圣徒,一定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无形中损害了少数者的利益。

    22、

    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时,抢了许多中国僧人的饭碗。

    在嵩山少林寺曾被六次下毒,最终毒发身亡。

    其实类似的情节有很多:

    比如穆罕默德被下毒一病不起,耶稣被陷害致死、甘地被枪杀、马丁•路德金被枪杀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之所以遭受报复,说得刻薄一点。

    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功成身死或者功成身退。

    当然,他们都是具备者圣徒情怀,对自己的遭遇也都有所觉悟。

    所以他们心中对仇人并没有怨恨,而是安然接受命运的不公。

    22、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是高层你的同类越少,你的群体越小,你也就越容易被孤立。

    所以凡是成功人士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你之所以还安然无恙地生活着,唯一的依靠就是法律。

    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最先遭殃的人就是那些“三有人士”。

    什么是“三有人士”?

    有权有钱有名,用胡适的话说,都是“有势力”的人。

    这一点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文革”。

    或者是各种动乱的社会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

    这就是群体的“毁灭本能”,会将一切有序的状态推向无序。

    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要维护世界和平,从来没听说过要维护世界毁灭?

    因为世界的本质是走向毁灭,根本不需要维护。

    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

    世界自诞生之日起,就大踏步地向着坟墓迈进。

    23、

    而从本质上说,

    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有序,越是失败的人士越无序。

    如果想避免被“无序”毁灭,就必须顺应天道,

    这个天道,就是老子所说的:

    功成身退。

    那些功成不退的人们,你们做好被毁灭的准备了吗?

    第九章【完】


    90后酷说《老子》(8)▏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90后酷说《老子》(7)▏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90后酷说《老子》(6)▏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90后酷说《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赶快关注表白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1f8fea168768:受益良多!感谢紫侠狼!
      • 87897bd10cfd:真正的成功人,ta明白:道德仁义礼法利,ta知道,ta顺其自然。
        87897bd10cfd:@紫侠狼 我也学习《道德经》,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也在用。看了你写的文章,很好,你比我理解的更深刻,写的也好,加油,智慧是需要传递的,努力之后肯定也会有收获的。
        紫侠狼:@取名想九天 原来如此。
      • aaf6224732f8:紫侠狼,你的渊博可以复制嘛
        aaf6224732f8:@一阵风飘过 求教如何复制,哈哈😄
        紫侠狼:哈哈,完全可以:smiley:
      • 梗田无虚:那来惩罚我吧😂😂
      • yHP好运相伴:法律是唯一的依靠,所以呼唤法治犹显迫切。
      • 牛肉粉丝汤:1、老子都学会抢答了、本山大叔是喜还是忧呢?这是个问题。
        2、假阳性错误好呢还是假阴性错误好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3、面对薛定谔的女人、我是求婚好呢还是放弃好呢?这还是一个问题。: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紫侠狼:@牛肉粉丝汤 面对这么有才的评论,我是应该回复好呢,还是不回复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 76d7df67e225:严重支持,看来功成不退,的确会自取灭亡
        紫侠狼:人性规律,不可避免:blush:
      • 梗田无虚:深藏功与名😆
        紫侠狼:事了拂衣去: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f6cc1b074ff0:醍醐灌顶的好的文章,居然没有人评论,,,
        紫侠狼:谢谢支持,不胜荣幸!:blush:
      • feff9fc8ceb6:这是我看过对功成身退,最透彻的解读。看完豁然开朗、
        紫侠狼:谢您谢支持与欣赏!:blush:荣幸
      • de2cd9a33c4f:楼主虽然引用的较多但是看出来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从中也是受益良多
        紫侠狼:您有收益,就是我的动力:blush:

      本文标题: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ig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