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子酷说老子诸子百家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19:00 被阅读1475次

题引:

1946年,胡适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引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的话。

送给当时的大学生们八个字:

理未易察,善未易明。

胡适讲这八个字是为了告诉学生们:有时候,善恶是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恒也!

(这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以及翻译。



【第一句和第二句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

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

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然而,似乎有一位当代的哲学家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

而不是:

“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

“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

“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


4、

证据①: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

所以:

“美”就表示喜欢。

“恶”就表示厌恶。


证据②:

王弼《老子注》曰: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证据③: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美,既是欢喜的意思。

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


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

“恶”,就是厌恶。


5、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呢?

证据①: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

不善,即非,即反对。


证据②:

《韩非子八奸》曰: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的原话的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

不善,即是反对。


6、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

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

“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

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7、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

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

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7、

老子这一句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

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


8、

讲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

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

当时孔子有一名富二代的学生叫子贡,也赎了一个奴隶。

但子贡不缺钱,回国后拒绝去报销。

于是,子贡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破口大骂:“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


9、

为什么?

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

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

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

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

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为奴隶赎身了。

所以: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

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原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1、

学界普遍认为这几句话主要代表了老子的辨证主义思想。

于是,自由派的学者:

从郝拉克里特的“生死梦醒”,讲到柏拉图的“同异大小”,

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讲到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传统派的教授:

从伏羲的“八卦”,讲到周文王的《易经》,

从张载的“一物两体”,讲到王夫之的“相反相仇”。

结果,听众早已昏昏欲睡,他们还在滔滔不绝。

其实他们的学问不可谓之不好,言论也不可谓之不高。

只是,他们空有李广“一箭穿石”的力道,但缺乏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射术。

结果他们拉开思想之弓,放出语言之箭,却偏离了靶心,没有命中老子的愿意。

为什么?

因为他们忘了这一段话前面还有一个字:“故”。

也就是说,老子的“有无相生.....”这一翻议论,

是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一句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信口开河的自由发挥。


2、

先看第一句:有无相生。

“有”为什么会变成“无”?

老子就像是一个玩弄文字的魔术大师。

“有”“无”这两张扑克牌在他的手里,

变来变去,令人眼花缭乱。

看不懂的人只好说:哇!真是讲得太精彩了。

如果你问:怎么变的?

他两手一摊,茫然不知。

那么,究竟是怎么变得呢?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推理一下:

子贡的“义不取金”,虽然是一种大善。

但是,却在无形中拔高了全民的行善标准。

导致的结果就是:

全国民众为了不受嘲笑,宁可不赎奴隶。

所以:

赎奴隶的善行,在鲁国消失,即从“有”变为“无”。


3、

那“无”为什么会变成“有”呢?

再讲一个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曾经看到一个人溺水。

二话不说,跳水救人。

事后,溺水者以一头牛作为酬谢。

子路依然二话没有,欣然接受。

于是,子路也一举成名,成为了全乡笑柄。

只有孔子盛口大赞:“国人从此见溺必救矣!”


4、

为什么?

因为子路的“见利勇为”,虽然不是一件所谓的善行。

但是,却无形中降低了全民的行善标准。

导致的结果就是:全国民众为了报酬,纷纷见溺必救。

所以:

救溺者的善行,在鲁国兴起,即从“无”变为“有”。

由此可见,有与无,是可以无形中互相转化的。

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



为什么说:难易相成?

1、

.1946年,胡适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

引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的话,送给当时的大学生八个字:

理未易察,善未易明。

胡适讲这八个字是为了告诉学生们:

有时候,善恶是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


2、

就像子贡和子路:

子贡以为行善很容易,所以不加考虑就舍弃了钱,反而造成了恶果。

子路觉得行善很艰难,所以不抵诱惑就收下了牛,反而造就了善业。

如果有一天他俩都醒悟了:

子贡一定想:我以为行善很容易,没想到如此艰难。

子路一定想:我以为行善很艰难,原来这么容易。

那么,现在你告诉我。

事,究竟是难成还是易成?

老子的答案是:难易相成。



为什么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1、

这一句是讲,人心天生就有比较之心。

佛语叫:分别心。

俗话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称。

比如:

桌子上有两根筷子,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

你拿出去问:子贡与子路,谁长谁短?

必答曰:子贡长,子路短。

你把筷子立起来,问:谁高谁下?

必答曰:子贡高,子路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

虽然在动机上:子贡又长又高,子路又短又下。

但是造成的结果则恰恰相反:

子贡虽然十分道德,却造成了全民的不道德。

子路虽然不算道德,却造就了全民的道德。

所以子贡的“长和高”,反而是他的“短和下”。

子路的“短和下”,反而是他的“长和高”。

所以老子是想表达:

许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眼见不一定为实,智慧所见才为实。

因为世界本没有长和短,高和下,都是人主观所赋予的。

你必须要有一双智慧的透视之眼:

能看穿事物的表象之衣,直视事物的裸体。


3、

那老子为什么要指出这些?他是为了告诉我们:

凡事不要走极端,物极必反。

比如:

本来花钱赎奴隶,国家报销。

鲁人行善就如举手之劳。

但是子贡非要走极端:我不缺钱,我不给国家添负担。

结果呢?

鲁人只有自掏腰包才能免遭嘲笑,行善变得需要举鼎之力。

可是,普天之下能有几个项羽呢?


4、

前几年电视上报道过一位广西姓张的中年男子,人称张大善人。

他并不富裕,却舍尽家财,资助贫困学生读书。

自己的三个子女因为交不起学费,初中就全部辍学,外出打工。

最后三个子女忍不可忍,都跟他断绝了关系。

请问这个父亲的行为,是“长高”还是“短下”?

没错,他是无私的资助了许多穷人子弟上学。

但是无私到极点,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呢?

善,就好比是村里的一片公用田地,

本来每个人谁都能随手种一点庄稼,结一些善果。

但是自从有一年张大善人在这片地里种了罂粟花以后,

其他的人无论种什么都难以成活,只好放弃了。

最终,“善”的公用地,变成了他一个人的私田。

他无意中将这片“善地”无形地据为己有。

请问,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所以庄子在《天道》篇里借老子之口教训孔子说:

“无私焉,乃私也!”

5、

我们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

假设有一位富豪,有一天 突发善愿。

准备在张大善人的故乡建一所学校,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

人们势必会纷纷议论:

你看张大善人,自己一文不名,还坚持资助那么多贫困学生。

你再看看那个富豪,家财万贯才却只为村子里盖一所学校。

富人啊,果然全都没什么良心!

请问?

这个富豪听到这些流言以后,还会去这个地方行善吗?

如果你想不通这个问题,那么你就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



为什么说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

一说到音声,有的学者就开启了复读机模式:

从《乐经》中的:“感于物而动,故形为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讲到民间的:“禽无声,兽无音”。

从《大戴礼记》的“商汤以声音取人”,

讲到曾国藩《冰鉴》的“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

从《左传》的“听伯石之哭声而知灭族”。

讲到《晋书》的“听桓温之哭声而知枭雄“。

于是,他们讲了三天三夜,读者却听得一头雾水。


2、

我们要知道,老子这一章的所有内容。

都是讲给统治者听的,写给执政者者看的,而不是学校里的文学教科书。

其实所谓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根据“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层层递进而来。

就相当于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执政者发声,老百姓是回音。所以叫“音声相和”。

执政者走在前,老百姓跟在后。所以叫“前后相随”。

3、

因为当一个政策实施后,就会在所有人都头脑中营造出一个新的观念。

为了接纳这个新观念,执政者和老百姓就会潜移默化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校准自己的行为。

在适应新观念的过程当中:

人的认知会决定行为,行为又会决定环境,然后环境又会反过来决定人的认知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也就是说,

执政者和老百姓,最终会变得“音声难辨,前后难分”,从而营造出一个新的、但可能完全超出预期的社会环境。

这就像加拿大著名的社会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即:

人、行为和环境三者,实际上是相互连接、相互决定、不断交互作用的。

所以执政者一定要懂一点社会的“影响力心理学”,才不至于“独行其是,一偏到底。”

4、

老子是在提醒那些执政者:

治国施政要慎重,千万不要学子贡。

只图自己痛快,将“好事”领进了人性的死胡同,从而使社会变成了一潭无机的死水。


3、

比如:

瘦:挺好。

于是楚灵王带头提倡,全民减肥。结果: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尚武:挺好

于是吴王阖闾带头提倡,全民学剑。结果: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

信佛:挺好

于是梁武帝带头提倡,全民出家。结果:

江南一个小小的梁国,寺庙多达2846座,僧尼超过82万。民不聊生,几十年就亡了国。

举孝廉:挺好。

于是统治者带头提倡,全民哭丧。结果:

春秋时期有个叫演门的地方,因为亲人去世而哭死的人将近一半。

节俭:挺好。

于是道光皇帝带头提倡。全民缝补。结果:

补丁的价钱都快赶上新衣了,老百姓补不起衣服。

炼钢:挺好。

于是政府带头提倡,全民砸锅卖铁。结果:

“大跃进”时期,许多人都买不起铁锅。

可见,这是自古颠扑不破的规律。

所以老子曰:恒也!



【第八句】

㊣原文: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

“始”,一般被解释为“干涉”,其实并不准确。

“始”,即是开头,相当于排头兵,起带头作用。

所以解释为“主宰”比较合适。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

(圣人)听任万物运兴起而不带头领导,生养而不据为己有。

施为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2、

这一段话的前几句,都是一种教导执政者“为人处世”的比喻。

相当于抛了一块砖,目的是为了引出最后那一句“功成而弗居”的金玉良言。

其实意思就是,圣人之道

成其功而不居其名。

就好比子路,挽救了一条人命,但收下了一头牛。

于是人们都纷纷议论:所谓子路,也不过如此嘛!

然而鲁人见义勇为的风气却由此兴起,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子路的功劳。

也就是说,子路虽然没有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

这就叫:功成而弗居。

当然,子路属于“被动型”的功成弗居者。

我们再来看一个“主动型”功成弗居者的故事。


3、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公元1050年,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治理杭州时。

江浙地区发生饥荒,灾民数百万。

所有的地方官们都赶紧开仓放粮,并号召全民省吃俭用共同抗灾。

但是范仲淹却偏偏倒行逆施,他知道粮食有限,节俭肯定是难以实行的。

于是他把当地的富豪、方丈以及官员们统统召集起来,

说服他们赛龙舟,鼓励他们建寺庙、提倡他们修府衙等等。

自己则天天放浪西湖,宴饮作乐。

最后,连当地的监察官也忍无可忍,向皇帝弹劾范仲淹误国害民。

但是结果呢,那一年整个江浙地区只有杭州一个市安然地度过了灾年,而其他地区的灾民们早就一乱涂地。

这是为什么?

范仲淹在事后,向宋仁宗上书为自己辩解时,说了非常重要的九个字:

“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4、

因为所谓的灾荒危害:

或许对于穷人来说,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富人来说,其实不值一提。

所以,如果地方官提倡节俭,那么土豪富绅们自然不敢大兴土木。

那么所造成的结果就是:

富人们的金钱堆积如山,老百姓的生活穷困如狗。

所以,越是灾荒年岁:

政府就越需要给老百姓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就越需要那些土豪富绅们提供更多的生产消费。

但是,当时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

范仲淹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顶着被黎民百姓唾骂的压力,被文武百官弹劾的风险。

一意孤行,力排众议,才保全了杭州一个城市的老百姓。

他披着一身不道德的名义,却做了一件最道德的实事。

然而范仲淹这种不居名的行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般人的行事原则是:

如果不居名,宁可不成功。

就像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格劳孔所说:

一般人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他们之所以拼命去干,图的只是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他们是害怕的,是尽量回避的。”

所以老子才会特别强调:功成而弗居。



【第九句】

㊣原文: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不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1、

子贡,就属于居功者:

他居道德之功名,结果使得鲁国人的道德,从他以后消失殆尽。

子路则属于不居功者:

因此子路家乡中“见义勇为”的风俗,流传当地。

范仲淹也属于不居功者:

所以由他独创的完整的“以工代赈”的赈灾方式,造福一方。

可见,居功只能泽披一时,不居功方能惠及万世。

所以老子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完)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

赶快关注表白吧!

相关文章

  •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

    题引: 1946年,胡适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引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的话。 送给当时的大学生们八个字: 理未易察,善未易...

  • 骂子贡

    同样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赞子路 胡适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引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的话送给当时的大学生八个字:理未易察善...

  • 孔子说子贡

    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77天。学习《论语》第五十天。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

  • 《孔子家语》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为什么问孔子这个问题呢...

  • 故事力9《人相忘于道术》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为什么要游于四方接受礼教的束缚?”孔子说:“要暂游方外也可以啊!”子贡问:“有什么方法?”孔子...

  • 【2022.11.21】反思日记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孔子说...

  • 《酷说老子》第二章(1):子贡做了好事,为什么被孔子痛骂?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论语》我思:《为政篇》13子贡问君子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做后说,...

  • 子贡与孔子(2):子贡受教

    子贡聪敏过人,是那种一眼就能把人看到底的人。子贡又是个很直率的人,你有优点,他乐于宣扬;你有缺点,他也直言不讳地指...

网友评论

  • 一朴信信:妙不可言!无私焉,自私也!成其功,不居其名!
  • 04b967976daf:读老子,先把他的本意读出来就可以了。这一章老子主要阐释统治者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看这章,头脑中浮现出了太极图,一白一黑两个小魚来回旋转。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为一阴一阳,两者一体,相互衣存,缺一不可。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低、长与短都是如此。如“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是永恒的道理。在人类社会中,统治者的无为与影响力正是此理,无为无恃无功无始,实际的影响力才会长长久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墨兮白:您会开个微信群么,特别喜欢交流经典,但是看的少,总希望有前辈点播😁。如果您开了,一定艾特我😬
    墨兮白:@紫侠狼 墨兮白,微信
    墨兮白:@墨兮白 好的,谢谢前辈
    紫侠狼:@墨兮白 有一个微信群,不过我一般发言少,你可以加我微信593238781
  • a35eacea7e97:范仲淹那段说得很好 ,以前可能不明白,经济学发展之后就好解释了,经济流动越快,地区越繁荣, 适当的流动就像是小溪汇入了大海,大海汇集了云朵,云朵造就了小溪
  • 千羽惊鸿:万物作而弗始,你把主语当做“圣人”,如果当做“道”呢?“道”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干涉,应该是通的。
    圣贤历艰险豪杰出风尘:@千羽惊鸿 在万物是道,在万民是圣人
  • 蜀山派大师兄:有料,知识真渊博!
    紫侠狼:@蜀山派大师兄 嘿嘿,谢谢您的肯定。
  • haiqing76:请问究竟是“长短相较”,还是“长短相形”?我从其他地方查到的都是“长短相形”
    紫侠狼:@haiqing76 反正这两个字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我就随便选了其中一个。:smile:
  • 26af5b09b9de:我看到的道德经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不是"美"之与恶
    紫侠狼:@圣代_cf4a 谢谢您提到意见,我会在第第二十章里,做出说明的哦:blush:
  • 经纵组:你通过例子支撑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但并没有建构出有前因后果、连续的对世界的解释
  • 经纵组:无为什么能转化成有这个问题你并没有回答呀
    a35eacea7e97:@经纵组 就像子路收牛一样,没人认为子路干了一件好事(没人认为子路是善人),但是大家都会潜移默化的被影响,去救人(但是没人认为子路在中间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圣人无为却无不为)
    69e2f66c9297:@经纵组 子路救人一命,顺便收了牛。就是无为不是专门为了道德而去做的,这之后子路家乡便“有”好多人救人了。:smile:
  • 六奇:我想老子所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简单的:美为什么会成为美呢?那是因为有恶作参照;善为什么会成为善呢?那是因为有不善作参照。其实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两面的转化其实也在一念之间。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它们之间的道理也是如此,均本属一体,不时转化。所以圣人善化”有为”为”无为”,善化"有言"为"无言",大无即大有,功不居则果恒有,果恒有则功不去。
  • f6050c9b271c:子路与子贡的事情,确实应该深思。
    还有审会上有许多以为做好事的好人,损己利人。真的不该提倡呢
    紫侠狼:有些好事,确实不应该提倡
  • 526c3843442f:赞赞赞赞赞赞赞
  • 刘哥3100:是不是学雷锋做好事,因为不留名,所以现在没有人做好事了,也没人学雷锋了?标准高了?人性与道德对社会哪个重要?
    a35eacea7e97:(所以表里都要兼顾) @不着一子 你最后一句角度有些偏差,对于正常人来说 想的是名利双收(这也是领导人的不二法门了) 人性与道德 两个就像衣服的表面和里子一样 衣服无表丢人,无里使人冷
  • 山巅一寺:道德之事,需慎重,最好就是自然为之。
    子贡和子路的事情,很有价值,这种道德比绑架还绑架
    紫侠狼:恩,有时候做好事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

    标准定的太高,势必无人响应
  • 90年代的小伙子:我从其他评论区看到说你的 <老子> 将的不错,没想到过来一口气看完了,
    几个故事很关键,怎么感觉范仲淹那个跟现在的国情有点像啊
    紫侠狼:是吗?没想到我的老子,传的还挺远。

    恩,这一篇初稿的时候,我把范仲淹,还有《人民的民名义》里李达康顶着骂名修路做了一些类比,李达康之前的继任官员也不愿意吃力不讨好的办好事。

    这是闲杂许多干部的通病,功成弗居,他们是不会干的。
  • ab3f40c56825:非常精彩,受益匪浅,也很有道理,期待继续解读
    紫侠狼:谢谢你的支持,我还继续努力
  • f6cc1b074ff0:子贡与子路的故事,确实令人深思
    紫侠狼:多谢您的一直支持与鼓励。
  • 易玄乾道:善与恶是一对亲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有时所有人认为的善不一定是善,所有人认为的恶不一定是恶,总体上人是善与恶的共同体,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是善恶的共同体,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心是最难测的,世事无常,天道自然,何况我们这些事非的凡夫俗子,又怎能改变无形中的善与恶,只能安守自我的小小疆土,得过且过。
    紫侠狼:@肖十一郎_2e7a 不要这么说,我会骄傲的:smiley:
    肖十一郎_2e7a:你已经得到鲁迅写作的精髓了,
    紫侠狼:都是善恶的共同体,这一句话说的对。
    我们为人行事,要避开人性的陷阱,。
  • a85271f4fcb9:分析的十分精彩,意犹未尽,期待下一章。
    我也非常喜欢李达康:smile:
    紫侠狼:看来许多人都说达康书记的粉丝,哈哈
  • feff9fc8ceb6:讲解的太精彩了!拜读!
    子路与子贡,真的有这样的故事吗?
    除了论语,还从哪能看到孔子的故事啊?
    feff9fc8ceb6:@美景象限 哈哈,可能是他搞错了,把《智囊》记成流行的鸡汤文智慧背囊了:smile:
    美景象限: @紫侠狼 你是故意把《智囊》说成《智慧背囊》的吗?这本书我以前也看过一点🤔
    紫侠狼:《孔子家语》、
    我是在冯梦龙的《智慧背囊》里看到子路与子贡故事的
  • 子不能说:这种原典,本来就是拿来“误读”的,只要误读的自圆其说,跟原意关系不大了,因为谁也无法证明原意,只有老子能证明。
    王弼版经过了王弼的重排,重排顺序本身就按自己的理解加工了。道家还根据这个摸索出一套养生之法,也颇为壮观。
    所谓经典,更多意义上,是我们误读出来的经典。这就是足够了,无需批判。
    紫侠狼:恩,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审美在解读老子。
    不得不说,王弼是个天才。可惜只活了23岁。
    谢谢你的留言,欢迎以后多交流、。
  • 9a4adb1a010d:精神可佳!赞!
    紫侠狼:谢谢鼓励与支持!:smiley:
  • 范_纽文:高论!受教了
    紫侠狼:谢谢范兄指教,“长而不宰”的宰,是主宰之意,这是公论,毋庸置疑。
    我说的“始”字,总觉得解释为干涉,不妥当。所以我暂将其视为:主宰或主导的意思。
    现在还没想到别的更合理的解释。

    范_纽文:另外,关尹的尹,应是官职,关尹就是“那个管关卡的官”。关尹子的说法也有问题。
    范_纽文:@范_纽文 始作主宰解,那长而不宰的宰何解?
  • 76d7df67e225:每一篇都这么多,赞一下
    你是不是太狂了,把几位老权威给批了:smile:
    紫侠狼:@褐色的雪 ·哈哈,看到“其来有自”四个字,会不由地想起欧阳修《泷冈阡表》:smiley:
    76d7df67e225:@紫侠狼 哇!看来批评权威是“其来有自”的,哈哈
    紫侠狼: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smiley:

本文标题: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xo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