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
“欲”,仿佛是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老子西升经》毫不客气地宣称:
“欲者,凶害之根。”
不只是中国,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为人世间的七宗罪排序时,第一宗罪也同样是:
色欲。
看来,“欲”不仅仅是过街老鼠那么简单,还是国际上的头号红色通缉犯。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1、
首先,“谷神”指的是什么?
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做:“浴神”。
当然,现在学术界基本认定,“浴”就是“谷”的通假字。
2、
其次,“牝”是什么意思?
依照甲骨文:
“匕”,即是雌性动物的标志。
所以《说文》曰:
“牝,畜母也。”
3、
由于“牝”这个字的母性化特征,于是渐渐发展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的代表。
即:母性生殖器。
后来,“牝”的字义更进一步,可以代指一些类似于“母性生殖器”的事物。
比如孔颖达注《礼记•月令》曰:
“凡锁器……受者谓之牝。”
“牝”,就代表钥匙孔。
4、
再比如虞抟《医学正传》曰:
“口通地气,曰牝户。
“牝”,就代表口。
5、
还有《淮南子•墬形训》曰:
“丘陵为牡,溪谷为牝。”
“牝”,就代表有溪水的谷。
可见,马王堆帛书之所以将“谷”写作“浴”是有渊源的。
6、
本章可以说是《道德经》中争议最大的一章。
主要是对“谷”字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大体上将其分为四大门派。
第一大门派是:替身派。
1、
此门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势力最广。
掌门人:王弼
王弼《老子注》曰:
谷,中央无谷也。(中间空,两边是山。)
由于“替身派”的门徒非常多,融汇三教九流,来自各行各业。
所以我挑来选去,选了几个文艺界有头有脸的五位名人作为代表:
第一位是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曰:
“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死者,休息也。”
第二位是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曰:
“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第三位是苏辙,《老子解》曰:
“谷,至虚而犹有形,谷神,则虚而无形也。”
第四位是朱熹,《朱子语类•一百二十五卷》曰:
“谷”只是虚而能受,“神”谓无所不应。
第五位是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曰:
“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
从他们的注释中大致可以盼定,“谷神不死”的断句其实应该是分开的,即:
“谷,神不死。”
2、
“替身派”的学者们统一认为:
“谷”,即是山谷。
“谷神”,就相当于是“山谷的精神”。
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
“谷”只是一种比喻,老子意在借“谷”喻“道”。
但众所周知,《道德经》里“道”一向都是独来独往于天地之间,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总之是无相无形,来无影去无踪。
所以,“道”的庐山真容,从未有人亲眼目睹过。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道”是《道德经》的第一主演,如果主角不现身,那么《道德经》该如何开机呢?
最后,老子想出一个绝秒的解决办法:
在每一次轮到“道”上场的时候,都一律使用替身。
3、
《道德经》全文“谷”字一共出现十二次,其中八次都可以说是以“道”的替身形式出场的。
现陈列如下:
“谷神不死。”(第六章)
“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
“古之善为道者......旷呵其若谷。”(第十五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由以上证据可见,“替身派”的理论资料详实,无懈可击,因而一直占据着文学界的头版头条。
不过,后来有人对这种“替身”的理论表示不满。
第二大门派是:真身派。
掌门人:高亨。
高亨是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曾师从梁启超与王国维。
他不喜欢“替身派”的欲言又止、欲说还羞。
他在《老子正诂》里直截了当地指出:
“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1、
在他看来,“谷”既然是“道”的替身。
那么“谷神”,无疑就是“道”的真身。
所以“谷神”就是“道”,就好像曹孟德就是曹操。
他的理论基础是:
“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长在也。”
2、
无论“替身派”的门徒们承不承认,其实高亨的理论更通俗,更明了,或许也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问题只在于:
老子为什么会用“谷”来比喻“道”呢?
其实这是源于古代母系氏族时期,人类对女性生殖器的一种崇拜情结。
全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情结,这代表了远古人类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
比如我国的云南省有一少数民族叫:佤(wǎ)族。
在佤族的创世神话中,有一个关于人类源于“司岗里”的传说。
“司岗”,即是石洞。“里”,即是出来。
“司岗里”的意思就是:人类从石洞里出来。
据当代的学者研究,“司岗里”其实就是佤族祖先崇拜女性生殖器的一种精神象征。
所以,佤族的“司岗”与老子的“谷”,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一奶同胞。
3、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过这一点。
他在《幻想的未来》一书中:
将人类的许多发明和创造,归结为一种人类为了超越自身知觉器官的本能和冲动。
比如留声机就是人类耳朵的替代物,望远镜就是人类眼睛的替代物。
所以在他眼里,房屋对人类而言,就相当于是母亲子宫的代替物。
因此他说:
“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
后来他可能是偷看了《道德经》,但没有明目张胆地照抄。
而是将他自己的理论又进行了一番浪漫的包装,说道: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山谷就是女阴的象征,是人类共用的女性梦符号。
这一句话中算是道破了重点,其实在中国民间。
自古就有“两峰夹一谷”的民谣,甚至很多的性学书籍也将女阴比作“谷”。
4、
不止如此,弗洛伊德还提出过一条惊世骇俗的理论,即:
“性本能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
此言一出,不知令全世界多少学者教授们百思不解,彻夜难眠。
只有读过老子的人全部笑而不语。
为什么?
这不就是英文版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吗?
只不过弗洛伊德的盗版手法“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已。
后来国人可能觉得“性本能”三个字太赤裸,于是直接将其音译过来为:
力比多(libido)。
上文说过,“谷神”就相当于是曹孟德,“道”就相当于曹操,那么“力比多”就可以看成是魏太祖,
三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号而已。
5、
综合上述可见,人类对母体最原始的依恋本性。
无论是顺着生物学还是心理学的支流,都能寻找到相应的源头。
也就是说,老子的“谷神”作为一种“生殖”的象征意义,的确可以称之为“道”。
“道”不正是生天地养万物,生生不息,又绵绵不绝吗?
可见,“真身派”的理论同样有理有据,难以反驳。
不过这种理论就像是牡丹花,国色倾城,却百无一用。
于是有人就别开生面,树起了“修身致用”的大旗。
第三大门派是:养神派。
掌门人:河上公。
《河上公章句》曰:
浴,养也。
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
所谓五脏,即是:肝、肺、心、肾、脾。
所以河上公认为:“谷神不死”,就是长生不死之道。
1、
在他看来:
“玄”,就是鼻子。(纯属独立研发)
“牝”,就是口。(上文讲过)
所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就是指人的鼻口在呼吸时,可以接通天地之元气。
所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就是指人的呼吸,要放慢节奏,气似游丝,若有若无。
以此静坐呼吸的方法来“养神”,再通过“养神”来“养生”,直至长生不老。
2、
后来,由“养神派”衍生出一门重大的魔幻学科:黄老之学。
由于黄老之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宏大而久远,所以我们有必要为河上公本人描画一张清晰的素描。
中国历代的正史传记中,唯一提到他的只有《史记》,仅仅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的《史记•乐毅列传》洋洋数千言,但是结尾轮到河上公出场时,却只给了他一个镜头,还没有台词。
只有五个字的旁白:
不知其所出。
不过,我们根据司马迁所列出的师承顺序推算:
河上公应该是战国时期人物,起码早于秦始皇一百年以上,与庄子(前369—前286)属于同辈。
4、
既然在正史的传记里他只能当群演,那么在传记以外的地方呢?
很遗憾,班固在《汉书》里,连《艺文志》都压根儿没有给他上镜的机会。
不过后来的一些史书导演们还算厚道,起码给他保留了一个幕后工作人员的名字。
比如:
《隋志•道家》曰:“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旧唐志•丙部子录》曰:“《老子》二卷,河上公注。”
《新唐志•丙部子录》曰:“老子《道德经》二卷,河上公注。”
《宋志▪子类十七》曰:“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一卷。”
看来,我们只能到野史当中去寻找他了。
果然,河上公在《高士传》一书里成功地当上了男主角。
5、
据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记载: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
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
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可见,河上公或河上丈人只是他的一个名号。
也就是说,除了性别,皇甫导演对他的姓名、年龄、籍贯等等一无所知。
接着,我们再来看他的生平: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
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
传业于安期生,为道家之宗焉。
一整部传记,剧情只有寥寥数十字,平淡如水,读来波澜不惊。
与其说是传记,还不如称之为新闻。
这可能是因为野史的导演同样局限于史料,无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演绎。
如此说来,河上公唯一主演的有剧情的传记,大概只有葛洪的《神仙传》了。
既然是《神仙传》,我们就不妨当它是一部魔幻电影来观赏。
6、
《神仙传》开篇如下: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众所周知,汉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2年,登基是在公元前180年。
你能想象将近二百岁的庄子在汉文帝时期,依然隐居在南华山钓鱼吗?
所以,文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河上公应该是两个人。
但是,道教界却一直坚持说河上公至少活了两百岁。
不管是两个河上公,还是一个活了两百岁的河上公,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是山东琅琊一带的方士,黄老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之所以改叫《道德经》,就是拜他一手所赐。
正是由于他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将前三十七章定为《道经》,后四十四章定为《德经》,后世才有了《道德经》之名。
7、
接着,《神仙传》又编排了这样一个剧情:
汉文帝时期规定,文武百官凡是不读《道德经》的人,一律不准上朝。
有一天文帝对《道德经》里的几句经义不太明白,询问群臣,但无人能解。
于是派人去向河上公请教,不料河上公回了一句:
“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
汉文帝只好屈尊,亲自驾车前去拜访。
去了以后,河上公大显神通,飞升到空中。
把以天子自居的汉文帝教训了一顿,然后才将《河上公章句》两卷传授给了他。
所以,后世的黄老派门徒们都将“文景之治”的成功,归因于河上公。
8、
为了更全面地说明黄老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谈到河上公的一个弟子:安期生。
安期生,外号千岁翁,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界全民瞩目的超级大明星。
据刘向《列仙传》记载:
秦始皇当年派徐福出海去蓬莱,就是为了寻访他。
又据《史记•封禅书》的说法:
汉武帝先后七次到琅琊天台山,也是为了拜见他。
当然,安期生既已得道成仙,自然有权利爽约,所以最终他并没有跟秦始皇和汉武帝会面。
由于传说中的他:
一方面深得历朝历代帝王们的迷信与器重,另一方面则精通长生不老之术。
所以他作为一个“出世入世两相宜”的完美形象,一再出现在后世李白、苏东坡、陆游等文坛巨星的诗句当中。
由此可见,黄老学派的“养神”论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说是一条隐藏在文人学士们心中的潜流。
9、
那么“养神派”的理论究竟对不对呢?
我们断案需要讲求证据,不能因为对方的非主流身份就轻易下结论。
可以为河上公“养神论”直接作证的名人有两个:
第一个人,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人物列子。
《列子•天瑞》篇探讨养生成仙之术时,也引用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一句话。
第二个人,是唐末五代的一位道教首席人物杜光庭(850—933)。
他所撰写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其中就沿用并阐发了河上公的“养神论”的注解。
但是问题出现了:
《列子》被学术界认为是西晋时期的伪作,因此不能被当作呈堂供证。
杜光庭又是道教界的本家人物,如此自证清白,同样无法令人信服。
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别的证据。
10、
可以为河上公“养神论”间接作证的书起码有两部:
一部是刘向的《列仙传》:
“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
一部是杜光庭的《仙传拾遗》:
“若山尝好长生之道,弟若水为衡岳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
但是这两部书的问题更严重,都属于神话小说,所以法官有理由不予采信。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河上公和安期生师徒二人,被认为是误导和蛊惑历朝帝王们求仙问道的罪魁祸首。
因此,他们自古以来都一直站在历代文人政客们的心里法庭上,以“被告”的形象出场。
以至于没有一位正统的学者,愿意为他们的“养神论”出庭作证。
于是,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当一次辩护律师,为他们找了三条铁证。
以证明河上公的“养神论”,实际上是其来有自,而非空口无凭。
11、
第一条证据,《诗·小雅·甫田》曰:
以谷我士女。
这里的“谷”,就代表“生养”的意思。
第二条证据,《诗·王风·大车》曰: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这个“谷”,很明显就是“生”的意思。
第三条证据,由于“谷”的美好含义,所以古时候就衍生了一个成语叫:
谷马砺兵。
而谷马,即是“喂养马”的意思。
所以,如果单独作为本章的一种解释,河上公的“养神论”其实同样无懈可击。
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河上公有故意歪曲老子本意的嫌疑。
后来,有人觉得河上公的理论听起来非常实用,却难以实践。
第四大门派是:养生派。
掌门人:张天师
张天师,本名张道陵,他在《老子想尔注》里面说:
“谷者,欲也。”
他认为:“谷”或者“浴”,其实都是“欲”的通假字。
1、
张道陵,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的天师形象在中国民间可谓饱受追捧,一呼百应。
但是他提出的“养生论”却是备受冷落,无人响应。
为什么呢?
或许是学术界正统人物都认为他的“养生论”如同沙堆建楼,不堪一击,所以懒得跟他争论。
那么,“养生论”真的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吗?
我的立场依旧是四个字:证据为王。
2、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之所以主张以“礼”治国,正是提倡将每个人的“欲”关在“礼”划定的范围以内。
实施软禁和圈养,以达到弱化和驯服之目的。
最终化“大欲”为“小欲”,化“小欲”为“寡欲”。
后来孟子将“饮食”的物欲这一端发挥开去,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而张道陵则将“男女”的性欲这一端发挥,正好跟孟子的观点相辅相成。
总结起来就是:
“养生莫善于寡欲。”
3、
其实通过“节欲”来“养生”的方法是有传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
《易经•损卦》曰:
“山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礼记•曲礼上》曰:
“欲不可纵”
《淮南子•道应训》曰:
“除其嗜欲,损其思虑。”
后世包括许多正统的大学者,同样对“节欲养生”的理论趋之若鹜,比如:
朱熹曰:
“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馀生。”(《感尚子平事》)
俞樾曰:
“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肾。”(《春在堂随笔•卷六》)
曾国藩曰: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求缺斋日记•颐养》)
4、
由此可见,张道陵作为东汉人,本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
但是,为什么后世的学者对他“养生”论只字不提呢?
大概有三盆公认的“冷水”,将他的理论之火浇灭在了学者们视线中。
第一盆是太可疑,删改字词,不符合老子原本。
第二盆是太敏感,内容低俗,涉及房中术。
第三盆是太科幻,思想迷信,追求神仙术。
而以上三盆“冷水”,无疑都被正统人士所鄙弃,或许只有洗脚的时候才会想起。
所以,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一直不受重视,命运多舛,很早便失传。
直到清末,在敦煌莫高窟里才发现了残本。
5、
如果是河上公“养神法”告诉了我们“长生不老”的宝藏所在地,
那么张道陵“养生法”则相当于是为我们标明了路线图。
他通过“节欲”来“养生”,再通过“养生”来达到“长生”。
相对于河上公的原地打坐,张道陵的理论更加真实可见,切实可行。
因此“节欲养生法”如同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为张道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
6、
那么综合上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欲”,仿佛是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黄帝四经》就说:
“生有害,曰欲。”
《老子西升经》则不客气地宣称:
“欲者,凶害之根。”
不只是中国,世界级的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为人世间的七宗罪排序时。
第一宗罪也同样是色欲。
看来,“欲”不仅仅是过街老鼠那么简单,还是国际上的头号红色通缉犯。
那么既然“欲”如此该死,为什么老子要说“欲神不死”呢?
既然“欲”是坏的,“道”为什么要造“欲”呢?
为什么要使人类产生“欲”呢?
张道陵的答案是:
“道重继祠,种类不绝。”
这个理由听起来十分牵强,无法令人信服。
但是西方的耶稣也并没有找出更好的答案,在基督教的教义中:
性欲,即是肮脏的代名词。
如果将早期基督教领袖圣保罗的性观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凡是不为繁衍后代的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很明显,跟张道陵的思想如出一撤。
7、
为什么在宗教思想中,性欲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呢?
其实,我们应该想一想人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
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无知无欲。
后来地上长出了树,果实悦目可口,其中一颗便叫做:分别善恶树。
有一天,夏娃被蛇诱惑,和亚当先后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
从此两人有了分别心,有了男女的羞耻心。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性欲。
所以,亚当和夏娃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之后,便开始同房。
于是,人类诞生。
伊斯兰教《古兰经》的创世传说与《圣经》同源,所以大同小异。
8、
佛教最早的一部典籍《长阿含经•世纪经》,是这样记载的:
地球上最初并没有人类,人类本来生活在“光音天”的世界里。
人类如同天使一样,身体透明光亮,往来于空中。
并没有男女尊卑上下之分,也没有异名。
众共生于世间,所以名叫众生。
后来,地上生长出来一种美味的醍醐,味甜如蜜。
有一天,天使们被美味所诱惑,吃了醍醐,于是有了味觉,生了贪欲。
然后身体越来越重,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也失去了光明。
从此显出凡胎肉体,成为凡人。
吃得多的,皮肤粗糙,相貌丑陋。
吃得少的,皮肤光滑,相貌艳丽。
于是,人类有了分别心,有了男女的羞耻心。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性欲,所以男女开始媾合。
于是,人类诞生。
9、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老子本章的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是不是与《圣经》和《长阿含经》的记载十分类似?
仿佛是三个作家以各自的角度在描写同一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地方在于:
耶稣和佛陀是以故事的形式论述,而老子是以抽象的语言概括。
老子唯一缺乏的,是“欲神”以前的事情。
但是无须担心,其实庄子已经替老子将这一场景描摹出来了。
10、
《庄子•应帝王》记载了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
倏与忽两人常常在浑沌的地盘上相聚,浑沌对他俩款待甚善。
倏与忽,就准备报答浑沌。
两人商量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唯独混沌没有,不如为他凿开七巧。”
于是日凿一窍,七日后,七窍开而浑沌死。
混沌为什么死了?
因为混沌七窍一开,便有了欲,尤其是性欲。
原来混沌,只是庄子的一个隐喻。
庄子的“混沌”,就等于是老子的“天地根”,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光音天”,伊斯兰教的“乐园”。
只不过庄子是拟人化的写法,耶稣和佛陀是借喻式的手法。
也就是说,混沌代表了人类的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的一种“至人”境界。
当初耶稣骗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就会死。
其实死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类原始的“混沌”状态。
“混沌”死而“欲”生,于是亚当和夏娃繁衍出了人类。
这不就等于是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吗?
11、
由此可见,庄子和老子其实相当于合写了一篇中国的创世神话。
庄子讲述了前半部分,而老子讲述了后半部分。
另外从内容上看,本章也完全可以独立于《道德经》其他八十章之外,单独成篇。
所以,张道陵将“谷”解读为“欲”,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理论呢?
老子的一个“谷”字,吵出四大门派,各有千秋,诸位可以任选其一。
第六章【完】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90后酷说《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赶快关注表白吧。
网友评论
弗洛伊德是个神经病。性欲是人类文明堕落的驱动力。
因为资料太多了,我陈述易经很困难了,
功力未逮,还需努力
何况张道陵无人支持,我就声援一下吧,哈哈哈
但这样就把河上注本推到庄子时代(不会真的有活了200年的老妖精?),那么老子一书就必须更早,那么郭店老子就真的成为一个节选本,那么太史儋就是假老子。
至于黄老帛书,作者没有定论
还请你详细说一说,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