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继承了我国课改的成功经验,且借鉴国际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2011年版中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给出了更为明确而先进的架构与引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什么样子呢?2022年版做了这样的表述:“构建素养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三是提升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以“加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进一步促进与优化学习方式变革。
四是增加且凸显了“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的内容,进一步促进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教-学-评一致化,促进考试方式的变革,以“评价机制”
2.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是这次新版课程标准的大动作。“育人方式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呈现,学习方式的改进以及学业质量的评价等诸多方面。新版课标关于育人方式的变革措施集中浓缩在“课程理念”中了。
3.学习任务群、情景创设、学业质量评价是这次课程标准中的育人方式变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策略。
在学段划分、表述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目标的分类标准有了变化。2022年版的课标,分为四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2021年版的课标,分为五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与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的。但是,分类标准的表述不同,体现了课程理念的不同。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是侧重学习活动的表述,而且指向更为明晰。
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三个层级的六大任务群,即基础型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拓展型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相衔接。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了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教与学方式的重要变革
每一个学习任务群,不仅列出了学习内容,而且给出了“教学提示”,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指出了“怎么教”、“怎么学”,还涉及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从而突出了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让课程标准重心下沉,更加贴近实际。
首先,课程内容结构化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而“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新版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层级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即,基础型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的“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六个学习任务群,首先将在语文教材中直接、直观地呈现。其次,学科实践是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材教与学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策略与方法。怎么“教”学习任务群?怎么“学”学习任务群?总的原则就是用学科实践的策略与方法。第三,为什么要设置“学习任务群”呢?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或者说,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的方式来实现。
换句话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或者说“学什么”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与呈现”的。究其实质,学习任务群就是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生的语文学科究竟要学些什么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学生学习内容分为了六大板块,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样一分解,课程内容就“结构化”了。
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学习任务群它的本质上就是教学内容而已,就是将以往义务教育段比较庞杂乃至混杂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分类规整,规整出六个板块的内容,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样一分,课程内容就“结构化”了,就清晰化一些了。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以往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内容之间衔接性、连贯性不够的问题。
增设学业质量
这其中“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的问题,就是新版课程标准之所以增设“学业质量”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是“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也可以说成是“学业质量标准”,意思是,课标中规定的这些“学业质量”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每个学段结束时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动词的变化
从这些动词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新版语文课标的重要理念,从而丰富我们对语文课标的理解,这就是,新版语文课标特别重视打通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课堂内外的结合,特别重视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学习语文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