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是感官的,是只用耳朵的,被动的。
倾听:不仅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听。
积极的倾听涉及四件事:第一是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其次是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第三是倾听整个上、下文,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整个人进行倾听;第四是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即当事人所提到的也许需要挑战的东西。
作为沟通渠道的非言语行为:经验表明,非言语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咨询中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想要知道人们用什么线索来判断他人是否喜欢自己,7%是通过言语获得的,38%通过嗓音线索获得,55%通过面部表情获得。当言语与面部表情给出的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面部表情。
作为标点符号的非言语行为: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和嗓音之类的非言语行为也具有加强言语信息的作用。
有效的咨询师应学会如何倾听和觉察下列表现:
躯体行为。诸如姿势、躯体移动和手势等。
面部表情。诸如微笑、皱眉、扬眉、撇嘴。
与嗓音相关的行为。诸如语气、音调,嗓门大小、强弱、抑扬顿挫,语词间隙、强调、停顿、沉默和流畅。
可观察到的自主的生理反应。诸如呼吸急促,脸红,苍白和瞳孔扩张。
身体特征。诸如健康状态,身高、体重、面色等。
总体的外表。诸如修饰和衣着。
非言语行为以下列方式加强或修正人际交流:
认可或重复:如眼睛开始闪亮,身体前倾,嗓音非常有生气等。
否认或使人困惑:嗓音停顿,上唇颤动。
加强或强调
控制或调节。
除了非言语的线索和信息外,还要倾听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和情感的语言描述。从当事人的口语描述的内容中了解当事人的情绪、事件过程及困扰等。
倾听就其深层的含义来说意味着将当事人自身作为受其影响的人来倾听,要看到当事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力图将当事人所讲述的话题串起来,并将这些话题放在环境中来观察。
当事人对他们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感受需要作为一种真实来加以理解。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世界的感知有时候是歪曲的。现实的倾听包括探测当事人的空白之处、歪曲之处和不协调之处,这些都只是当事人所经验到的现实的局部。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一听到当事人有某种类型的歪曲就向他们挑战。他们注意到了空白和歪曲,但宁可在适当的时机再向它们挑战。
不充分的倾听:在进行交谈时,我们很容易从他人正说着的话上分心(陷入自己的思维、考虑该如何回答、为当事人的外表所吸引、处于疲倦和疾病状态、与当事人有类似的问题等)。
评判性的倾听:大部分人倾听时具有批判性,按自己的标准对他人言语内容的优劣进行评判,评判性的倾听的转化形式是给忠告。停止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暂时将它搁一边,以便对当事人,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观点进行更好的理解。
过滤式的倾听:以绝对无偏见的方式去倾听是不可能的,咨询员也会倾向于根据性别、种族、性取向、国籍、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和生活风格等对当事人进行分类。(反省)
标签成为过滤器:专业知识也可以成为认知歪曲的过滤器。心理学知识可能帮助你组织你倾听到的内容,也可能歪曲你的倾听。
以事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倾听:某些咨询师问一大堆有关事实的问题,似乎只要对有关当事人的事实知道得越多,当事人就越能恢复健康似的。收集到了事实却失去了人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要联系整体的倾听,尽力将焦点对准主题和关键信息。
预演:咨询者在问自己“我怎样回答当事人的话呢”,他们便停止了倾听。一般地,只有在当事人说完后,他们才停下来回顾当事人刚说的话,然后给出应答。
同情性的倾听:当事人往往陷于苦痛之中,或者他们是他人或社会本身的受害者,这样的当事人可以在助人者的心目中激起同情,有时此种情感之强烈,足以歪曲当事人正在讲述的事。
插话:插话可能具有良性和恶性的形式,如果插话能促进某种问题处理的话,是有用的。但插话往往会打断当事人的话,咨询师自然就停止了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