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思想实验这个工具才是我的初衷,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经理会比您更了解您的孩子(用户)和家庭(所处环境)。
希望通过这个演示过程,让身边的朋友也可以了解到思想实验的好处,如果还能从我的这道例题get到一些启发,那我的用心良苦也算是回馈身边的朋友和社会了。此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审核人:逗哥

点赞 / 点赞 / 还是点赞 (´-ω-`)
来啦,来啦,今天原本想进行思想实验的第三步——能力。考虑了一下,为了这个思想实验的效果更好,还是说点题外话吧。
连着两天在更新这个实验,很多朋友关心实践的结果,当然不是我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思想实验的这个实践,而是实验内容在孩子身上的实践成果。
先不要着急,容我把这次思想实验写完,因为每位用户(孩子)和所处环境(家庭)不同,面向对象的产品自然开发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我的产品开发的很成功(或不成功),也不一定适用于您们的用户(孩子)。
介绍思想实验这个工具才是我的初衷,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经理会比您更了解您的孩子(用户)和家庭(所处环境)。
这里先补充一个概念:
“思想实验”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叫作“保持绝对理智,又可以发挥想象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有些东西,不能够通过实验的办法来解决 —— 就比如大家非常熟知的“薛定谔的猫”,你不可能真的把一只猫关在一个笼子里边,让那个衰变的粒子来杀死它。
同样,放在教养这件事上,我们绝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娃,二胎政策开放后我们可以多要一个娃的选择,运气好双胞胎,大概率下我们不会超过三个娃娃。想要通过实验得出成果,那可不是两三个娃娃给我们家长做小白鼠就能实验出来的,您也一定不愿意自己的娃娃变成小白鼠,是不是٩(ˊωˋ*)و
所以在判断一个系统的方法到底合不合适,好不好使时,可以通过“思想实验”这个方法和工具在我们脑子里面像过电影一样进行思考。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天,不辞劳苦的把自己脑子里做的这套体操,一点一点的用文字还原出来?是因为在掌握了这套方法之后,逗哥的进步是可见的,所以想把隐藏在我脑子里的这套体操,用文字的形式给看到这些文字的人再做一遍。
现在大多数的人不愿意花整块的时间去系统的思考问题。更愿意通过碎片化文章的观点,或某一个触动到神经的灵感,或一句走进眼睛里的slogan所打动,决定今天回家后要做一些教养上的改变,但这通常维持的时间不会长。
所以,我将整个思想实验分成以关键节点进行论述,每天更新化整为零,即可以不占用太长的时间去读和理解,通过几天的同行,至少也可以有一些感觉吧。
其实整套思想实验做下来就如同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了一道复杂的论证题,课下根据这道例题求解类同题目一样。我正是在用自己的教养经历,跟随着《上瘾》这本书所介绍的如何开发一个另客户上瘾的产品的开发过程作为例题,来求证我自己的教养题目。希望通过这个演示过程,让身边的朋友也可以了解到思想实验的好处,如果还能从我的这道例题get到一些启发,那我的用心良苦也算是回馈身边的朋友和社会了。此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工具和方法的您,也许会开发出非常赞的产品呢!

为了明天知新的效果,今天的对开发内驱力的思想实验的文章更新仅做一下温故。明天再进行能力的阐述,也避免今天的文字过长,很难坚持看下去。
回顾一下前两天的内容,再来复习一下福格公式:
B=MAT,B就是行动,也就是要去做的事,M是昨天写过的动机,A等于你有能力,然后T是前天写过的触发。
从福格公式可知,人们为什么会做某件事情,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触发、动机和能力。
触发:要强调的重点是要内部触发。而不是天天在孩子身边唠唠叨叨的反复提醒和纠错,因为这些最多算做外部触发,会造成孩子的逆反;也不是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惹,敬而远之静待花开。
动机:要强调的是我的那些头脑风暴,并不是对所有孩子的结论性的输出,而是通过八大源动力和动机进行沟连,进而反推出来的适用于逗哥的结论。请重在看方法,而非直接套用,因为当我那些头脑风暴的结论没有作用在您孩子当时的动机之上,那些话仅是没有证伪的心灵鸡汤和无法付诸的大道理,是不会起效果的。
接下来会有人问为什么选一本如何开发上瘾产品的模型来进行育儿教养的思想实验?
首先万物皆通,这个产品逻辑是深入的分析了用户的心理和成熟的开发模式使之上瘾,既然是用户那就是人,是人就包括孩子;其次是它够功利,因为功利说明它成熟、有效,覆盖面够广,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选择这套方法是让家长能够将孩子作为用户来对待,完全从孩子的出发点来思考好的教养方法,而不是把孩子作为自己附属品来掌控。因为孩子从来都不属于父母,而父母永远都属于孩子。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自从抽奖抽到连载,不用在一篇文章里把所有内容写完,这个非常好,着实减轻了不少起步压力,中途还能接收到不少反馈,写和读的人都轻松了不少,更容易推进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