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是"明朝一哥"王阳明一生中最精彩的创作。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以刘瑾为首的八个东宫随侍太监乱政,号称"八虎",刘瑾甚至号称"立皇帝",就是皇上是坐在那儿的,他是站在那儿的。在宦官乱政的政治情势下,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微等官员上疏劝谏,不料皇帝朱厚照竟下令逮捕戴、薄等二十余人。内阁辅臣刘健、谢迁深感无奈,辞官回乡。
这时,还是兵部六品主事的王阳明上疏《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为言官求情。不想不但触怒了皇帝,还惹恼了刘谨,被廷杖40,罚跪于金水桥南,最后投入诏狱,生死不明。
公元1506年的那个腊月,那一年的大年夜里,当北京城家家户户都在吃着团圆饭过个团圆年的时候,身陷囹圄的王阳明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可他最后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然后在锦衣卫恐怖的诏狱之中研习《易经》。他自己曾经在这时作诗"囚居亦何事?省愆(qian)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可见越是在困顿、困窘之中才能窥见宇宙人生的大道。
正德二年春,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途经杭州,在杭州的一个山野寺庙暂住,一天出门,突然遇见一个大汉,表情冷峻,脚步沉稳,见了王阳明愣了一下,时不时朝王阳明的住处张望,王阳明当过兵部主事,目光如电,看那大汉身形步伐,心下揣测,可能是刘瑾派来杀他的,只等天黑就下手。《王阳明年谱》记载:"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比登岸,奔山径数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纳。"生死只在顷刻之间,危险之极,王阳明深知锦衣卫势力,公然杀人也无人敢管,山野寺庙之中,何况一个病弱书生。于是急中生智,敞开大门,伏案痛哭,做出一副颓废消沉、生无可恋的样子,于半夜悄悄出了寺庙,来到钱塘江边,留下遗书与一些衣物,假装跳河自尽,骗过追杀的刺客,逃遁而去。
逃过追杀的王阳明在武夷山的寺庙中躲了几个月,觉得已经风平浪静,方才搭上商船,准备前往贵州上任。不料,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阳明历经大难,死里逃生,在惊涛骇浪、生死毫厘之间,稳坐船头,写下了《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开篇仪态潇洒,表现出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人世间的一切艰难挫折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也只不过如同浮云一般掠过天空,甚至在天空留不下什么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其实是完成自我和解、世界和解的前提。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唐代有位著名的禅师叫隐峰禅师,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得道之后,每年"冬居衡岳,夏止清凉",一年中总要南来北往。唐元和年间隐峰禅师,拟登五台山,路出淮西。途中正好碰到官军与叛军互相残杀,白骨郢野,禅师顿生怜悯,叹道:"吾当去解其患。"说完,便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上,瞬间而过。两军将士仰头观看,为眼前这一幕所震惊,于是再无争斗之心,由此罢战。所以飞锡而过是大智慧、大手段、大境界。"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之上,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在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踏上了贬谪龙场之路,在贵州龙场驿的蛮荒穷死之地,终于"龙场悟道",悟出'心外无物',奠定阳明心学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