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名人榜样太多,你曾想过要成为谁一样的人?在毕业简历、面试考核、绩效履历、跳槽转业上,你是否曾乏力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填空题?
这些烦恼却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些人驾轻就熟额外还要答题纸。社会普遍需要干货,我们都想得到认可,但是拿什么来证明。回归到职业环境,没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就不能证明自己的经历和能力。所以要有支撑,懂得表达真实、表现自信、表示自我。只有拿出你的作品,别人才看得见你以至于看得起你。
既有现状蜕变出真实精彩,很难。别人能被记住,顺序应是这样:做了一件事→ 做成了一件事 → 做好了一件事。当这些结果被知晓后,主事人名字也就等同于这件事。奥斯卡电影《The Iron Lady》中的撒切尔夫人说,“过去的人们总是努力要做成某件事,现在是要努力成为某个人”,正是道出了现在很多人烦恼的缘由。
图:电影《 The Iron Lady 》片段不乏这样。周边总能听到“你看那谁搞什么赚了多少”、“要不是靠家里Ta哪有这情景”、“我要成为我偶像一样的人”……要么带着功利心做事,要么抱怨没做到喜欢的事,或者做事情不认真心思多。在还没有做之前,他们就先考虑成为和谁一样的人,是思考偏向。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你还没发现自身的潜质、亮点和能力;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大把的时间被你浪费还不思考体验想做什么;之所以心虚,是因为你根本没勇气拿出能够证明自己的作品。找到自己,即是真实;能出作品,即是精彩。“某个人”对我们起到的是标杆作用,实际做事时还得自身投入,别忘掉自己的存在才行。
用心做成一件事,就是一件作品。作品带有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反映作者的观点和信息,能够在社会中得到认识和认可。当专注于“某件事”,精神专注,充实而活力;当努力成“某个人”,易忘初心,心虚而迷茫。
作品能够代表自己,自己也能代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是等价的。例如,相对论与爱因斯坦、杂交水稻与袁隆平、千与千寻与宫崎骏、品三国与易中天、卧虎藏龙与李安、苹果与乔布斯……他们带有自身作品的属性,他们是镜子更是榜样。思考别人怎样做好一件事以启示下一步如何做好我的一件事,提醒要学习、要用心、要思考、要把握、要勇敢,不断修正和塑造自己,更加立体。
图:作品能够代表自己,自己也能代表作品哈马舍尔德说过,“为一个人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史蒂芬柯维说过,“一对一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有赖高尚的人格来维系,只有管理众人之事的技巧是不够的”。由此,作品的意外之处还在于潜意识地“为人类做贡献,体现自身价值”,有着传播文明的意味。
最开始大都不会站在特别高尚伟大的视角,而是首先想着最基本要做成一件事,而且是一对一的,实践自己的思想、观点或信息。先做到一对一,后才能做到一对多。“一对一”,是专注,是用心,是表达自我;“一对多”,是认可,是传播,为大家所用。没有谁会预言到未来自己可以获得什么荣誉、是否成为社会名人、拥有多少权力财富。需要更多一点耐心,做好每一项任务、把握每一处细节,你的作品价值最终会被承认,作者的人格属性也会影响到周围更多的人。
普通人一样有作品。作品不一定非要有艺术性质或用于商业活动才叫作品,但作品一定是作者做成并做好的某件事。组织运营好企业日常或生产项目,是管理者的作品;发表富有思想性的文章或书籍,是写作家的作品;顺利完成且交付运营的项目,是工程师的作品;用汗水和激情赢得的赛场名次,是体育人的作品;讲授一堂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课,是教师学者的作品……
印刻自己属性的智力成果,最基本的就是我们的谋生手段——岗位工作任务。你做好它,就是了不起。做出什么样的事,反映什么样的人。日常各环节部分都是作品:完成成果是作品,品牌口碑是作品,优秀人品是作品。作品可以再整合为作品,这些大大小小的作品客观反映了当事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日积月累,自身的光芒就会越亮。再回过头去看,从现状中蜕变出真实而精彩的自己,并非很难。
图:做自己生命的朗读者(《朗读者》宣传片段)
还在读研时,老师曾告诉我:“考试,阅卷老师只能通过答卷来评判你;应聘,HR最初通过简历来评判你;业绩,领导也是通过业绩来评判你。”的确如此,他们都不像朝夕相处的同学室友,更不会是保持联系的朋友发小,谁知秉性如何,谁又知自己的擅长与不足呢。作品的意义在于既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有你的作品,才能证明你自己。那就让他们看见,通过属于你自己的作品,看到你的存在。
认真有成之人,往往受到上级的注意和同事的留意,他们就是优秀作品。好的作品只要做成一次,就会有第N次,优秀会成为你值得拥有和保持的习惯。优秀的人往往会主动出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会坐以待毙。对自己有要求、有主见、有想法,重视自己,先把每件平常的事情都做好,把想做的也赶紧付之实践,积累起来,得到内心首肯逐渐就会得到社会认可。人生是一件不断塑形打磨的追求完美的作品。
网友评论